任賢的意思、任賢的詳細解釋
任賢的解釋
委用德才兼備的人。《書·大禹谟》:“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漢 劉向 《說苑·君道》:“人君之道:清浄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 唐 陳子昂 《答制問事》:“然則取士之方,任賢之事,故陛下素來所深知。” 宋 王禹偁 《拟貶蕭瑀出家诏》:“朕失任賢之道,昧則哲之明,遂令宰執之中,互生猜忌,以緻君臣之際,有是暌離。”
詞語分解
- 任的解釋 任 è 相信,信賴:信任。 使用,給予職務:任命。任人唯賢。 負擔,擔當:擔任。任課。 職務:就任。到任。任重道遠。 由着,聽憑:任憑。任性。任意。任從。任隨。聽任。放任自流。聽之任之。 不論,無論:
- 賢的解釋 賢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賢明。賢德。賢能。賢良。賢惠。賢淑。賢哲。賢人。聖賢。禮賢下士。 敬辭,多指行輩較低的:賢弟。賢侄。賢契(對弟子或朋友子侄輩的敬稱)。 筆畫數:; 部首:貝; 筆
專業解析
“任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該詞由“任”(任用、委任)和“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兩個語素構成,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重視人才選拔和使用的理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
字義解析與核心含義:
- 任:本義為“負擔”、“擔子”,引申為“擔當”、“承當”,再進一步引申為“委任”、“任用”、“信任”等義。在“任賢”一詞中,取其“任用”、“委以官職”之意。
- 賢:本義指“多財”,後引申為“有才能”、“有德行”、“勝過”、“超過”等義。在“任賢”中,指品德高尚、才能出衆的人。
- 合義:因此,“任賢”直譯即為“任用賢能之士”。其核心内涵是選拔和重用德才兼備的人才,強調在治理國家或管理事務時,應依據人的品德和才能來委任官職或賦予職責,而非依據血緣、親疏或私利。
-
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
“任賢”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占據核心地位。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等反複強調“舉賢才”、“尊賢使能”的重要性,認為這是實現良好政治(“仁政”)的關鍵。例如:
- 《論語·子路》記載孔子回答仲弓問政時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先責成主管的官吏,赦免他們的小過錯,提拔賢能的人才。)
- 《孟子·告子下》明确提出:“不用賢則亡。”(不任用賢能之人,國家就會滅亡。)
這種思想反映了對世襲制、任人唯親等弊端的批判,倡導一種以德才為标準的人才選拔和任用機制。
-
應用與引申:
- 政治領域:在古代,“任賢”主要指君主或當權者選拔和任用德才兼備的官員來治理國家。這是衡量一個政權是否開明、政治是否清明的重要标志。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就被認為與唐太宗李世民善于“任賢”(如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密切相關。
- 管理領域:在現代語境中,“任賢”的理念可以引申到更廣泛的組織管理層面,指領導者或管理者根據個人的品德、能力和業績來選拔、任用和提拔下屬,強調公平、公正和唯才是舉的原則。這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 成語與熟語:“任賢”常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更豐富的表達,如“任賢使能”(任用賢才,使用能人)、“選賢任能”(選拔賢才,任用能人)等,其核心思想一脈相承。
“任賢”是一個承載着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基本含義是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對人才選拔的高度重視和以德才為标準的用人理念。這一理念強調治理國家和管理事務的關鍵在于識人善任,選拔和重用真正的賢能之士,反對任人唯親、以私害公。其精神内核在現代社會的人才選拔和管理實踐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主要參考來源(基于權威辭書與經典文獻釋義):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任”、“賢”及“任賢”等詞條有詳細釋義和書證列舉。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提供“任”、“賢”的古漢語常用義項及例證。
- 《辭源》(商務印書館):追溯“任”、“賢”的字源及詞義演變。
- 儒家經典文獻(《論語》、《孟子》):作為“任賢”思想的理論源頭和核心體現。
- 曆史典籍(如《貞觀政要》):記載了曆史上“任賢”理念的具體實踐案例。
網絡擴展解釋
“任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委用德才兼備的人,強調選拔和重用具備優秀品德與才能的人才。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任:指任命、委派,引申為信任和賦予職責。
- 賢:指有德行、才能出衆的人,如《說文解字》中“賢,多才也”。
- 組合義:合起來表示“任用賢才”,即通過選拔和信任,将重要職位或任務交給德才兼備者。
2.出處與例句
- 古代典籍:
- 《尚書·大禹谟》提到“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強調任用賢能需專一,遠離奸邪要果斷。
- 漢代劉向《說苑·君道》主張君主應“趨在任賢,廣開耳目”,通過重用賢才治理國家。
- 曆史用例:
- 唐代陳子昂在《答制問事》中提及“任賢之事,故陛下素來所深知”,反映唐代對賢才的重視。
- 宋代王禹偁曾批評“失任賢之道”,警示統治者需明辨人才。
3.深層含義
- 治國理念:古代将“任賢”視為明君的重要标準,如《說苑》中将其列為“人君之道”的核心。
- 現代啟示:該詞至今仍用于強調組織管理中選拔人才的重要性,如“賞罰分明”“官人得,士卒服”等原則。
4.其他相關
- 名字寓意:作為人名時,“任賢”寄托了獨立、聰慧、善用人才的期望。
- 反義詞:與“任人唯親”“嫉賢妒能”等形成對比,突顯其公正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尚書》《說苑》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把滑版轝不可勝計才子佳人蒼鹘吃得消尺骨赤水侈衒楚雨詞氣跌翻東亞蠹蟲肚裡有偻羅獨行踽踽發酵輔車唇齒浮浮釜中生塵高祖父個展歸慮豪宗滑不溜話夜簡諧振動箕姑金婚狷介峻崿寇讐駃烈窺聽理繹哤聒弭帖内媚撲取秋溜卻走劬古僧佉深談沈銷食盒石濤輸捐素肌掏包田棱屯倉瓦盎外铄嵬崛窩魯朵握雲拿霧物馬校試新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