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死了,家毀了。極言遭遇之不幸。 清 李漁 《奈何天·焚券》:“昨日查點帳目,見有許多文券,都是人亡家破,孤苦伶仃,要還沒得還,要讨沒處讨的。”《花月痕》第四三回:“ 癡珠 向 蒨雯 道:‘人亡家破,教我何以為人!’”粵劇《關漢卿》第六場:“害得我人亡家破,淪落勾欄受苦到今天。”
“人亡家破”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家庭遭遇重大災難或不幸,導緻家人死亡、家庭破碎的悲慘境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家庭破産、成員死亡,整體陷入毀滅性打擊。多用于描述因戰亂、災禍或重大變故導緻的極端不幸。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晉書·溫峤傳》,原文為“家破人亡”,後演變為“人亡家破”,兩者含義相同。例如清代李漁《奈何天·焚券》中曾使用該詞。
使用場景
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強調災難的毀滅性後果,如戰亂、冤獄、自然災害等導緻家庭破碎的情境。例如粵劇《關漢卿》用此詞控訴社會不公。
近義詞與關聯詞
示例補充
如《花月痕》中角色哀歎“人亡家破,教我何以為人!”,突顯絕望心境。
注意:該成語帶有強烈悲劇色彩,日常使用需注意語境。若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晉書》《奈何天》等文獻來源。
《人亡家破》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死去後,其家庭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壞。
該成語由3個漢字組成,分别是“人”、“亡”、“家”和“破”。其中,“人”是部首,表示人類;“亡”是拆分中的一個部分,表示死亡;而“家”和“破”則分别表示一個家庭的破産、走向破碎。
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成語中的“亡”字有兩個筆畫(或者稱為劃),而“人”字、"家"字和“破”字分别有2、10、10個筆畫。所以整個成語共有34個筆畫。
《人亡家破》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至今來源尚無确切可靠的文獻證據。
在繁體字中,該成語的寫法與現代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整體來說與現代字形相仿。例如,早期的“人”字可能以“亻”為部分,而“亡”字可能在上方加上一撇。
例句:他的父親去世後,家庭陷入了人亡家破的困境。
組詞:人物、亡故、家屬、破産
近義詞:人亡家破一無所有、人亡産破、人盡家亡
反義詞:家和萬事興、人壽年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