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ght and wrong] 弯曲和平直,比喻是非
争曲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曲直不分
(1).弯曲和平直。《书·洪范》:“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唐 元稹 《赛神》诗:“岁深树成就,曲直可轮辕。” 清 陈梦雷 《木瘿瓢赋》:“产五材以利用兮,曲直判而为民资。”
(2).是非;有理无理。《荀子·王霸》:“不卹是非,不治曲直。”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元 无名氏 《衣袄车》第二折:“若我不分一箇曲直,必索要别辨箇是和非。” 老舍 《蜕》三:“在这机关里,没有是非,没有曲直,而只有毒刑与 * 。”
(3).能和不能。指才能上的差别。《荀子·非相》:“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 王先谦 集解:“曲直犹能不也。”
(4).谓歌声的回曲与平缓。《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 郑玄 注:“曲直,歌之曲折也。” 孔颖达 疏:“曲谓声音迴曲,直谓声音放直。”
“曲直”的汉语词典释义
“曲直”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与伦理色彩的复合词,由“曲”与“直”两个反义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事物的对错、是非或合理与不合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曲直”定义为“是非;有理和无理”,常用于评价行为或事件的正当性,如“分清曲直”“争论曲直”。
从词源学角度,《说文解字》中“曲”本义为“弯曲”,引申为“不公正”;“直”则指“不弯”,象征“公正”。两者结合后,“曲直”形成对立统一的概念,强调对事物本质的判断。例如,《荀子·修身》中“是谓是,非谓非,曰直”,即以“直”喻指符合道义的言行。
在用法上,“曲直”可作主语或宾语,常见于书面语及成语,如“曲直分明”“无曲直”(意为不分是非)。《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收录的“曲直”相关条目,均体现其作为道德评判标准的特性。
语言学家王力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指出,“曲直”的语义演变与古代礼法制度密切相关,反映了汉语词汇通过反义复合表达抽象概念的构词特点。
“曲直”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本义解析 “曲直”原指物体的弯曲与平直状态,常见于古代文献:
二、核心比喻义(最常用) 引申为对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
三、其他引申义(较少用)
典型用例:
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使用比喻义,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组合为“是非曲直”,需注意与“曲折”(表过程复杂)的语义区分。
靶牌被覆残角草坪斥放唇紧黜汰村屠村子垫昏典切钓筒雕颓鞮鍪鼎业遁天放荡形骸忿疐缚绑公假攻诘关肃霜幻耀加爵简贤急不择路金风井底虾蟇敬齐开疆辟土寥寥无几柳衢花市门状腼颜人世谟训签揭怯里马赤弃繻生劝谕囷窌任脉晒台山僮声嗽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水天一色殊言别语丝挂子苏苏贪恡天晓得梯磴贴身子涂长望武诫乡衮想象小别小令邪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