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公的意思、羣公的詳細解釋
羣公的解釋
1.指上公。2.泛指魯以外的諸侯。3.總稱諸侯和朝臣。4.泛指諸有名位者。亦用作一般的尊稱。
詳細解釋
1.指上公。《詩·大雅·雲漢》:“羣公先正,則不我助。” 孔穎達 疏:“羣公亦是雩祀所及,即《月令》注雲上公是也。”
2.泛指 魯 以外的諸侯。《公羊傳·文公十三年》:“ 周公 稱大廟, 魯公 稱世室,羣公稱宮。”
3.總稱諸侯和朝臣。《書·康王之诰》:“羣公既皆聽命,相揖趨出。” 孔穎達 疏:“羣公,總謂朝臣與諸侯也。 鄭玄 雲:羣公主為諸侯與王之三公,諸臣亦在焉。” 漢 蔡邕 《陳太丘碑》:“羣公百寮,莫不咨嗟。”
4.泛指諸有名位者。亦用作一般的尊稱。 晉 張協 《詠史》:“藹藹東都門,羣公祖二 疏 。” 唐 王勃 《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羣公。”
詞語分解
- 羣的解釋 羣 ú 同“群”。 筆畫數:; 部首:羊; 筆順編號:
- 公的解釋 公 ō 正直無私,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無私。 共同的,大家承認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國家,社會,大衆:公共。 * (社會整體的治安)。公衆。公民。公論(公衆的評論)。 讓大家知道:公開。
專業解析
“羣公”是“群公”的異體寫法(“羣”為“群”的異體字),在古漢語中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複合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字形結構與本義
- 羣(群): 形聲字,從羊,君聲。本義指羊群、獸群,引申為聚集在一起的衆多人或事物。《說文解字·羊部》:“羣,輩也。從羊,君聲。”段玉裁注:“羊為羣,犬為獨…引申為凡類聚之稱。”
- 公: 會意字,從八(表示相背),從厶(“私”的本字)。本義指公正無私,引申為君主、王公貴族,或是對有地位、有德行男子的尊稱。《說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從八從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為公。”
- 合義: “羣公”即指聚集在一起的衆多王公貴族、卿大夫或地位顯赫的人物。它強調的是這個群體的尊貴身份和集體性。
二、 引申義與用法
“羣公”在古代文獻中主要用作名詞,指代:
- 朝廷重臣、公卿大夫的集體稱謂: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指代參與國家政事的王侯、三公九卿等高官顯貴。
- 例證: 《尚書·周書·康王之诰》:“群公既皆聽命,相揖,趨出。”此處指諸侯及朝中重臣。
- 例證: 《漢書·王莽傳上》:“群公奏言:‘…聖德純茂…宜恢公國…’。”此處指朝中大臣們。
- 對多位有地位、名望人士的尊稱: 在非正式場合或泛指時,也可用于尊稱多位有身份的人士。
- 例證: 杜甫《醉時歌》:“諸公衮衮登台省,廣文先生官獨冷。” (“諸公”即“群公”之意,指衆多身居高位者)。
三、 古籍例證
-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群公知聖漢祚當複立,故共殺莽,以全宗室。”
- 唐·韓愈《石鼓歌》:“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蒐于岐陽騁雄俊,萬裡禽獸皆遮羅。镌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從臣才藝鹹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盡備無差訛。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鼍。鸾翔鳳翥衆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嗟餘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憶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稱元和。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氈包席裹可立緻,十鼓隻載數駱駝。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聖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剜苔剔藓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大廈深檐與蓋覆,經曆久遠期無佗。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牧童敲火牛砺角,誰複著手為摩挲。日銷月铄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繼周八代争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轲。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石鼓之歌止于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詩中雖未直接出現“群公”,但描述了公卿朝賀的盛大場面)。
-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慶曆中,群公在朝。”
四、 現代漢語中的情況
“羣公”作為“群公”的異體寫法,在現代漢語中已極為罕見,基本隻出現在古籍引用或研究古漢語、古文獻的語境中。其含義和用法已被“群臣”、“諸公”、“各位大人”等現代詞彙所替代。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 “群”字條、“公”字條釋義及書證。 (可訪問權威線上詞典數據庫如漢典 (zdic.net) 或國學大師 (guoxuedashi.com) 查詢驗證)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群公”詞條釋義及例證。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 “群”字條、“公”字條及“群公”相關書證。
- 《尚書》、《漢書》、《後漢書》、杜甫詩、韓愈詩等古籍原文 (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或國學導航 (guoxuemi.com) 等古籍數據庫查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羣公”(即“群公”)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
指上公
根據《詩經·大雅·雲漢》及孔穎達的注釋,“羣公”特指古代祭祀中的“上公”,即地位極高的貴族或神祇。
-
泛指魯國以外的諸侯
《公羊傳·文公十三年》提到,周代分封時,魯國以外的諸侯被稱為“羣公”,以區别于魯國的特殊地位。
-
總稱諸侯與朝臣
在《尚書·康王之诰》中,“羣公”指代諸侯與朝廷官員的統稱。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此詞涵蓋諸侯、三公及其他臣僚。
-
對有名位者的尊稱
漢代蔡邕《陳太丘碑》等文獻中,“羣公”演變為對地位顯赫者的泛稱,類似“諸位大人”或“各位尊長”。
補充說明
- “羣”是“群”的異體字,現代多寫作“群公”。
- 該詞常見于古代詩文,如南北朝庾信《寒園即目詩》中“羣公别二疎”一句,體現對尊貴人物的稱呼。
以上解釋綜合了《詩經》《公羊傳》等經典文獻及曆代注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敗盟班霞兵兇忏除脣齒相須大前天答問如流登軸點景鼎覆發談焚軀改窆趕明兒個歸華詭妙貴陽市衡峰鶴鑰滑精華職胡畫醮筵戒饬劫遌矜谑羁仆機熟酒幌眷遇空聲拉火線覽省林茂理孫箓籍麥隴慢臉蜺字暖簾青蓮客侵罔求情韶亮蝨虮實坯坯視遠步高受之有愧束景疏落松江鲈宋臈瓦狗緯地經天卧骨誤付洪喬蝦兵閑豔戲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