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上公。2.泛指魯以外的諸侯。3.總稱諸侯和朝臣。4.泛指諸有名位者。亦用作一般的尊稱。
1.指上公。《詩·大雅·雲漢》:“羣公先正,則不我助。” 孔穎達 疏:“羣公亦是雩祀所及,即《月令》注雲上公是也。”
2.泛指 魯 以外的諸侯。《公羊傳·文公十三年》:“ 周公 稱大廟, 魯公 稱世室,羣公稱宮。”
3.總稱諸侯和朝臣。《書·康王之诰》:“羣公既皆聽命,相揖趨出。” 孔穎達 疏:“羣公,總謂朝臣與諸侯也。 鄭玄 雲:羣公主為諸侯與王之三公,諸臣亦在焉。” 漢 蔡邕 《陳太丘碑》:“羣公百寮,莫不咨嗟。”
4.泛指諸有名位者。亦用作一般的尊稱。 晉 張協 《詠史》:“藹藹東都門,羣公祖二 疏 。” 唐 王勃 《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羣公。”
“羣公”(即“群公”)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指上公
根據《詩經·大雅·雲漢》及孔穎達的注釋,“羣公”特指古代祭祀中的“上公”,即地位極高的貴族或神祇。
泛指魯國以外的諸侯
《公羊傳·文公十三年》提到,周代分封時,魯國以外的諸侯被稱為“羣公”,以區别于魯國的特殊地位。
總稱諸侯與朝臣
在《尚書·康王之诰》中,“羣公”指代諸侯與朝廷官員的統稱。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此詞涵蓋諸侯、三公及其他臣僚。
對有名位者的尊稱
漢代蔡邕《陳太丘碑》等文獻中,“羣公”演變為對地位顯赫者的泛稱,類似“諸位大人”或“各位尊長”。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詩經》《公羊傳》等經典文獻及曆代注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分析。
《羣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衆多的官員、官僚集體。
羣公的部首是⺇,總共12畫。
羣公是由「羣」和「公」兩個字組成,「羣」在繁體中寫作「群」。
在古代,「羣公」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其基本形态仍然保持相似。
1. 在朝廷中,羣公們争相發表自己的意見。
2. 這個決策将由羣公們共同商讨決定。
3. 羣公們為了國家的利益而努力奮鬥。
羣衆、羣衆浩浩、公衆、公共、公共事務
群衆、公衆、集體
個人、私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