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羣公的意思、羣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羣公的解釋

1.指上公。2.泛指魯以外的諸侯。3.總稱諸侯和朝臣。4.泛指諸有名位者。亦用作一般的尊稱。

詳細解釋

1.指上公。《詩·大雅·雲漢》:“羣公先正,則不我助。” 孔穎達 疏:“羣公亦是雩祀所及,即《月令》注雲上公是也。”

2.泛指 魯 以外的諸侯。《公羊傳·文公十三年》:“ 周公 稱大廟, 魯公 稱世室,羣公稱宮。”

3.總稱諸侯和朝臣。《書·康王之诰》:“羣公既皆聽命,相揖趨出。” 孔穎達 疏:“羣公,總謂朝臣與諸侯也。 鄭玄 雲:羣公主為諸侯與王之三公,諸臣亦在焉。” 漢 蔡邕 《陳太丘碑》:“羣公百寮,莫不咨嗟。”

4.泛指諸有名位者。亦用作一般的尊稱。 晉 張協 《詠史》:“藹藹東都門,羣公祖二 疏 。” 唐 王勃 《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羣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羣公”是“群公”的異體寫法(“羣”為“群”的異體字),在古漢語中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複合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字形結構與本義

二、 引申義與用法 “羣公”在古代文獻中主要用作名詞,指代:

  1. 朝廷重臣、公卿大夫的集體稱謂: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指代參與國家政事的王侯、三公九卿等高官顯貴。
    • 例證: 《尚書·周書·康王之诰》:“群公既皆聽命,相揖,趨出。”此處指諸侯及朝中重臣。
    • 例證: 《漢書·王莽傳上》:“群公奏言:‘…聖德純茂…宜恢公國…’。”此處指朝中大臣們。
  2. 對多位有地位、名望人士的尊稱: 在非正式場合或泛指時,也可用于尊稱多位有身份的人士。
    • 例證: 杜甫《醉時歌》:“諸公衮衮登台省,廣文先生官獨冷。” (“諸公”即“群公”之意,指衆多身居高位者)。

三、 古籍例證

四、 現代漢語中的情況 “羣公”作為“群公”的異體寫法,在現代漢語中已極為罕見,基本隻出現在古籍引用或研究古漢語、古文獻的語境中。其含義和用法已被“群臣”、“諸公”、“各位大人”等現代詞彙所替代。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 “群”字條、“公”字條釋義及書證。 (可訪問權威線上詞典數據庫如漢典 (zdic.net) 或國學大師 (guoxuedashi.com) 查詢驗證)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群公”詞條釋義及例證。
  3.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 “群”字條、“公”字條及“群公”相關書證。
  4. 《尚書》、《漢書》、《後漢書》、杜甫詩、韓愈詩等古籍原文 (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或國學導航 (guoxuemi.com) 等古籍數據庫查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羣公”(即“群公”)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1. 指上公
    根據《詩經·大雅·雲漢》及孔穎達的注釋,“羣公”特指古代祭祀中的“上公”,即地位極高的貴族或神祇。

  2. 泛指魯國以外的諸侯
    《公羊傳·文公十三年》提到,周代分封時,魯國以外的諸侯被稱為“羣公”,以區别于魯國的特殊地位。

  3. 總稱諸侯與朝臣
    在《尚書·康王之诰》中,“羣公”指代諸侯與朝廷官員的統稱。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此詞涵蓋諸侯、三公及其他臣僚。

  4. 對有名位者的尊稱
    漢代蔡邕《陳太丘碑》等文獻中,“羣公”演變為對地位顯赫者的泛稱,類似“諸位大人”或“各位尊長”。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詩經》《公羊傳》等經典文獻及曆代注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敗盟班霞兵兇忏除脣齒相須大前天答問如流登軸點景鼎覆發談焚軀改窆趕明兒個歸華詭妙貴陽市衡峰鶴鑰滑精華職胡畫醮筵戒饬劫遌矜谑羁仆機熟酒幌眷遇空聲拉火線覽省林茂理孫箓籍麥隴慢臉蜺字暖簾青蓮客侵罔求情韶亮蝨虮實坯坯視遠步高受之有愧束景疏落松江鲈宋臈瓦狗緯地經天卧骨誤付洪喬蝦兵閑豔戲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