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朞周”。1.猶期服。服喪一年。亦借指近親之喪。 唐 高彥休 《唐阙史·鄭少尹及第》:“ 大和 二年,頗有籍籍之譽,以主文非再知舉,試日果有期周之恤。”《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丁丑,詔削奪 多遜 官爵,流 崖州 ,并徙其家,期周以上親悉配遠裔。”
(2).一周年。 清 方苞 《七思·三姊》:“年逾二紀兮復愆期,入贅朞周兮始授綏。”
“期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化及語境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服喪一年的禮儀(期服)
指為近親(如祖父母、兄弟等)服喪一年的制度,引申為代指近親的喪事。例如《唐阙史》提到“試日果有期周之恤”,即因近親喪事而影響考試。
時間概念:一周年
表示完整的一年周期。如清代方苞《七思·三姊》中“入贅朞周兮始授綏”,即指入贅滿一年後舉行儀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禮制相關文獻。
《期周》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确定一個時間段,并期待在這段時間内完成某項任務或者期望達到某個目标。
《期周》是由部首「王」和「豐」組成的。它的總筆畫數是26畫。
《期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字書中,它是古代人們對時間的描述。它沒有繁體字形,隻有簡化字形。
在古代,人們寫《期周》這個詞時使用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字形以甲骨文為基礎,字形比較複雜,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出了現代的簡化字形。
1. 我們要在下個月的期周内完成這個項目。
2. 他期周着能夠取得好成績。
組詞:期待、期盼、周刊、周報、周末、星期等。
近義詞:期望、盼望、等待。
反義詞:完成、達成、實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