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奇形怪狀 ”。奇異的形狀。《晉書·溫峤傳》:“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 唐 吳融 《太湖石歌》:“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能識?”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一章:“霞光輝映着朵朵的雲片,輝映着 終南山 還沒消雪的奇形怪狀的巅峰。”
“奇形異狀”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形容事物形狀奇特、與常規不同,常帶有中性或略帶強調怪異性的色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物體或事物的外形非常特殊,超出常規認知。例如:
最早出自《晉書·溫峤傳》(唐·房玄齡):
“須臾,見水族覆滅,奇形異狀,或乘車馬著赤衣者。”
此處描述溫峤在戰亂中目睹水中生物顯露出怪異的形态,後被引申為泛指一切奇特外形的事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演變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漢語成語大詞典》。
《奇形異狀》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外形怪異或不尋常的事物。
《奇形異狀》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士、亻(人字旁),并且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奇形異狀》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詩經·王風·黍離》,其中有一句詩寫道:“蔓草下左蔽兮,離離獨行迷。”這裡的“離離獨行迷”就是指的奇形異狀。
《奇形異狀》是《奇形異狀》的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字的部首不同于現代寫法。例如,《奇形異狀》在古代寫法中部首為士,而現代寫法中部首為亻(人字旁)。
1. 他身上的紋身奇形異狀,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2. 這座建築的外形有點奇形異狀,但卻很具藝術感。
奇形怪狀、異常形狀、異樣外形
奇特形狀、奇異外貌、古怪模樣
普通形狀、平凡外貌、常規模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