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夷不惠的意思、不夷不惠的詳細解釋
不夷不惠的解釋
殷 末 伯夷 ,堅持不仕 周朝 ; 春秋 魯國 柳下惠 ,三次被罷官而不去。不 夷 不 惠 謂折中而不偏激。 漢 揚雄 《法言·淵蹇》:“不屈其意,不累其身,曰:‘是 夷 惠 之徒歟?’曰:‘不 夷 不 惠 ,可否之間也。’” 晉 皇甫谧 《高士傳·李宏》:“﹝ 宏 ﹞嘗被召為縣令,鄉人共送之, 元 ( 仲元 )無心就行,因共酣飲月餘不去。刺史使人諭之, 仲元 遂遊奔,不之官。惟 揚雄 重之曰:‘不 夷 不 惠 ,居於可否之間。’”
詞語分解
- 不夷的解釋 .不悅。《楚辭·劉向<九歎·怨思>》:“顧屈節以從流兮,心鞏鞏而不夷。” 王逸 注:“夷,悅也。” 晉 陸機 《招隱詩》:“明發心不夷,振衣聊躑躅。”.複姓。 宋 羅泌 《路史》謂 微子 後有 不
- 不惠的解釋 .不順。《書·康诰》:“惠不惠,懋不懋。” 孔 傳:“當使不順者順,不勉者勉。”《詩·小雅·節南山》:“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朱熹 集傳:“昊天不順而降此乖戾之變。”《荀子·非十二子》:“好治怪説,
網絡擴展解釋
“不夷不惠”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ù yí bù huì,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一、成語構成與出處
- 夷:指伯夷,殷末周初的隱士,因反對周武王伐纣,拒食周粟而餓死,象征清高不妥協。
- 惠:指柳下惠,春秋時期魯國士人,三次被罷官仍不願離開,象征隨遇而安。
- 出處:漢代揚雄《法言·淵骞》提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也。”意為既不效仿伯夷的極端清高,也不學柳下惠的過度妥協,而是采取折中态度。
二、核心含義
比喻為人處世中庸溫和,既不偏激也不盲從,在原則與變通之間尋求平衡。例如處理矛盾時,既不固執己見,也不無底線退讓。
三、用法與近義詞
- 用法:多作謂語、定語,形容行事風格(如:“他為人不夷不惠,總能妥善化解沖突”)。
- 近義詞: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 反義詞:厚此薄彼、劍走偏鋒。
四、文化背景
伯夷和柳下惠均為儒家經典中的典型人物,前者代表“清”,後者代表“和”。成語通過對比二者,強調儒家提倡的“時中”智慧,即根據情境靈活調整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夷不惠這個詞來自于中國的古代文化,它的意思是不公正或不公平。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不夷不惠這個詞包含了三個部首,分别是一、勹、心。它的總筆畫數為20,其中一部首的筆畫數是1,勹部的筆畫數是2,心部的筆畫數是4.
不夷不惠這個詞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着不同的變種。有的變種中,在“不”字的上方加了一個“人”字旁,表示不公理對待他人;有的變種中,在“不”字的右方加了一個“口”字旁,表示不公正的言行。這些變種的漢字寫法反映了古人對于不公正的認識和理解。
我們進一步來看不夷不惠這個詞的繁體字形式。繁體字中的“不”字通常會加上一點,在“惠”字的左側會加上一個“扌”字旁,表示手的動作。
下面是一些例句,用來更好地理解不夷不惠這個詞的用法。例如:"他的決定不夷不惠,沒有考慮到我們的利益。"這句話中的不夷不惠表示他的決定缺乏公正性和平衡性,不考慮他人的利益。
在組詞方面,我們可以根據不夷不惠的意思來構造相關的詞彙。例如:"不公"指的是不公正,"不平"指的是對不公正的不滿。
在找到近義詞方面,我們可以考慮"不公平"、"不公正"等詞語。
至于反義詞,我們可以考慮"公正"、"公平"等詞語。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