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魏 晉 時 嵇康 、 阮籍 、 山濤 、 向秀 、 劉伶 、 阮鹹 、 王戎 七個名士。《晉書·嵇康傳》:“所與神交者,惟 陳留 阮籍 , 河内 山濤 ,豫其流者, 河内 向秀 , 沛國 劉伶 , 籍 兄子 鹹 , 琅邪 王戎 ,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 唐 皇甫湜 《醉賦》:“沉湎於酒,有 晉 之七賢。” 元 沉禧 《南呂一枝花·七月六日為施以和壽作》套曲:“七賢林下客,九老會中儔。”
(2).指 東漢 袁秘 、 封觀 、 陳端 、 範仲禮 、 劉偉德 、 丁子嗣 、 張仲然 七人。《後漢書·袁闳傳》:“ 黃巾 起, 秘 從太守 趙謙 擊之,軍敗, 秘 與功曹 封 觀 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於陳, 謙 以得免。詔 秘 等門閭號曰‘七賢’。”
(3).佛教指調心順道的七個階次或七賢人。《仁王經·序品》:“復有十億七賢居士,德行具足。” 吉藏 疏:“七賢有二義。一依小乘者:一、五停心觀;二、别相念處;三、總相念處;四、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等調心順道,故名為賢。二依大乘:一初發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無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習種性;六性種性;七道種性。此七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 前蜀 貫休 《聞大願和尚順世》詩之三:“師禀盡名卿,孤峰老稱情。若遊三點外,争把七賢平。”
(4).泛指七位賢人。 明 孫仁孺 《東郭記·與之大夫》:“進公家,不終朝七賢并拔,較吾兄應是沒争差。”
"七賢"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特指中國魏晉時期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七位名士團體,史稱"竹林七賢"。該稱謂最早見于《晉書·嵇康傳》,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源考據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七賢"專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57頁),該群體因常聚于山陽竹林之下縱酒暢談而得名。唐代房玄齡編纂的《晉書》明确記載其"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來源:《晉書·嵇康傳》)。
二、曆史定位 《中國曆史大辭典》将其定義為"魏晉之際崇尚老莊思想的文人集團",成員皆"反對名教,任情放達"(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卷)。七賢活動時期(240-249年)正值司馬氏集團與曹魏政權激烈鬥争之際,其思想行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三、思想特征 據《世說新語》記載,七賢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來源:《世說新語·文學篇》),通過飲酒、服藥、清談等方式表達對禮法制度的反抗。其中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阮籍《大人先生傳》等著作,系統闡述了"審貴賤而通物情"的哲學主張。
四、文化影響 該群體開創的"魏晉風度"對後世文人産生深遠影響,唐代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狂放,宋代蘇轼"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脫,皆可溯源于七賢精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其"高情遠緻,領異标新,遂開晉宋之先"(來源:《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現存相關文物包括南京西善橋出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已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七賢”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涵蓋曆史人物、佛教術語及泛指賢人群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魏晉竹林七賢
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七位名士。他們因常聚于竹林中飲酒論道、縱歌自適而得名,是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分為兩派:
東漢七賢
指袁秘、封觀、陳端、範仲禮、劉偉德、丁子嗣、張仲然七人。他們因抗擊黃巾軍時舍身護主,被朝廷追封為“七賢”。
佛教将修行階次或賢人群體稱為“七賢”,分為兩類:
“七賢”也可泛稱七位才德出衆者。例如,唐代詩人常以“七賢”代指隱逸高士群體。
“七賢”的核心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最著名的“竹林七賢”代表了魏晉時期文人的精神追求,而佛教術語中的“七賢”則與修行階次相關。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人物或宗教内涵,可參考《晉書》《後漢書》及佛教經典文獻。
奧義棒糖悲谷碧筒乘人躊蹰啜食吐哺詞傳催生符大伯爺登日點簇殿宇杜酒惰性氣體凡調放心肥腴分赴風吹雨打鋒镝餘生鳳旗輻分根方差河典紅藕假封假面僭差譏謗記事兒九淵磕頭禮拜口疢斂刃曆術龍穴滿密拏訪逆種婆陀麒麟袍囚命榷賣牲牽慎重攝威擅勢絲鞋鎖鑰素隱行怪歎為觀止甜和徒孫忘記危慮無課無緣相烏消灑襲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