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an] 不合乎道義;不正當
這慈祥的面孔正是掩飾罪惡和不義的虛僞的面孔啊!——巴金《電椅》
(1).不合乎道義。《國語·周語中》:“佻天不祥,乘人不義。”《史記·汲鄭列傳》:“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從諛承意,陷主于不義乎?” 巴金 《電椅》:“這慈祥的面孔正是掩飾罪惡和不義的虛僞的面孔啊!”
(2).指不該做的事。《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孟子·公孫丑上》:“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3).指行不義之事的人。《呂氏春秋·蕩兵》:“選士厲兵,簡練桀雋,專任有功,以征不義。” 唐 杜甫 《遣懷》詩:“ * 讎不義,黃金傾有無。”
(4).古代刑律“十惡”之一。指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現受業師;吏卒殺本部五品官以上官長;及聞夫喪匿不舉哀,守喪期間作樂、穿吉服及改嫁等。見《唐律疏義·十惡》。
“不義”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不合乎道義、公正或道德規範的行為或态度。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不義行為不僅損害他人權益,還會破壞社會信任,甚至引發法律制裁()。因此,儒家強調“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倡導以道義為準則行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律中“十惡”的具體條目,可參考《唐律疏義》等典籍原文。
不義是指不公正、不正義的行為或态度。具體指違背道義、法律或道德的行為,違反公平和正義原則,欺騙、侵犯他人的權益。
《說文解字》将不義解釋為“不義也”,從義并聲,左邊是言字旁,右邊是一”我“字體,共7畫。
不義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具有文化底蘊。在《論語·顔淵篇》中,孔子曾說:“不仁者,不可以為禮者也。不義者,不可以為仁者也。”從而說明了不義與仁德對立的關系。
在繁體中文中,不義的寫法是「不義」。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不義在古代寫法中為「不義」。
1. 他背叛了朋友的信任,做出了讓人無法接受的不義之舉。
2. 古代聖賢強調誠實正直,警示人們避免做不義之事。
不義的形容詞為不義的、不義之財,名詞為不義行為、不義之舉。
近義詞包括不公、不正、不正當。
反義詞包括公正、正義、仁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