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義的意思、不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義的解釋

[mean] 不合乎道義;不正當

這慈祥的面孔正是掩飾罪惡和不義的虛僞的面孔啊!——巴金《電椅》

詳細解釋

(1).不合乎道義。《國語·周語中》:“佻天不祥,乘人不義。”《史記·汲鄭列傳》:“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從諛承意,陷主于不義乎?” 巴金 《電椅》:“這慈祥的面孔正是掩飾罪惡和不義的虛僞的面孔啊!”

(2).指不該做的事。《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孟子·公孫丑上》:“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3).指行不義之事的人。《呂氏春秋·蕩兵》:“選士厲兵,簡練桀雋,專任有功,以征不義。” 唐 杜甫 《遣懷》詩:“ * 讎不義,黃金傾有無。”

(4).古代刑律“十惡”之一。指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現受業師;吏卒殺本部五品官以上官長;及聞夫喪匿不舉哀,守喪期間作樂、穿吉服及改嫁等。見《唐律疏義·十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義”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不義”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否定副詞“不”與名詞“義”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不符合道義、正義或道德規範的行為或狀态。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用法及源流:


一、基本釋義與詞性

  1. 形容詞性:

    描述行為、事物或人違背正義原則或道德準則。

    :不義之財(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的財物)、不義之舉(違背道義的行為)。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為形容詞,釋義為“不合乎正義的”。

  2. 名詞性:

    指代不道德或非正義的具體行為。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隱公元年》)。

    來源:《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名詞用法,釋為“不合乎道義的事”。


二、古漢語源流與經典用例

“不義”的哲學内涵可追溯至先秦典籍,是儒家倫理的核心批判對象:

來源:以上經典用例見于中華書局點校本《四書章句集注》。


三、現代語境中的延伸語義

  1. 法律與道德層面:

    指違反公序良俗或法律法規的行為,如侵占財産、背信棄義等。

    :《刑法》中“侵占罪”條款對“不義之財”有明确界定。

  2. 社會評價用語:

    用于批判喪失誠信、損人利己的個體或群體。

    :“為不義之事者,終遭世人唾棄。”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大詞典》對現代用法的釋義補充。


四、權威辭書釋義彙總

辭書名稱 釋義要點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不合乎正義的:~之財
《漢語大詞典》 不合乎道義;指不合道義之事。
《古代漢語詞典》 不符合道義;不應當。

核心語義

“不義”始終以“義”為價值尺度,批判一切背離社會倫理、公平原則的行為,既是道德判斷的标尺,也是文化傳統的價值錨點。

網絡擴展解釋

“不義”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不合乎道義、公正或道德規範的行為或态度。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基本定義

  1. 道德層面:指違背社會倫理、公平正義的行為,例如欺騙、剝削或背信棄義。
  2. 法律層面:古代刑律中,“不義”屬于“十惡”之一,包括殺害上級官員(如刺史、縣令)、學生殺害老師,或妻子在丈夫喪期不舉哀、改嫁等行為。

二、經典文獻中的用法

  1. 《國語》:“佻天不祥,乘人不義”,強調利用他人弱點行事即屬不義。
  2. 《左傳》:“多行不義必自斃”,說明長期違背道義終将自食其果。
  3. 《孟子》:“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體現儒家對道義的絕對堅守。

三、具體表現

四、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五、影響與反思

不義行為不僅損害他人權益,還會破壞社會信任,甚至引發法律制裁()。因此,儒家強調“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倡導以道義為準則行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律中“十惡”的具體條目,可參考《唐律疏義》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巴而思踣地呼天策高足潮鼓差歧成荊吃飛利赤繩系蹤唇緊粹藻麤細蛋白質擋跖丹貞吊唁敵區低物二解耳目官祓禳胕腫搆成勾牌貫燭鼓龍胡寒澗讧賊皇冠歡釋混然一體呼噪揀别蹇廢嬌客錦纜狷迫厘剔帽兜媒媒配嫡婆侯伎錢品鉛铦傾目日光弱習聲價懾屈詩将石欄時制邃世鐵蠶豆僮指圍墾五方幢午靈誣罔象尼銜口墊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