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七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及至纵横之世,史职犹存。 秦 并七王,而 战国 有《策》。”《晋书·地理志上》:“陵夷至於 战国 ,遂有七王。”原注:“ 韩 、 魏 、 赵 、 燕 、 齐 、 秦 、 楚 。”
(2).指 汉景帝 时 吴 、 楚 、 赵 、 胶西 、 济南 、 菑川 、 胶东 等七个叛乱的诸侯王。 明 徐光启 《闻楚变有感》诗:“我闻 汉景 时,作难自七王。”
(3). 南宋 追封 高宗 时抗金诸将 韩世忠 为 蕲王 、 刘安世 为 鄜王 、 张俊 为 循王 、 岳飞 为 鄂王 、 杨存中 为 和王 、 吴玠 为 涪王 、 吴璘 为 信王 ,合称七王。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下·七王》。
“七王”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战国时期的“七国”
指战国时期的七个主要诸侯国,即韩、魏、赵、燕、齐、秦、楚。这一用法常见于史书,如《晋书·地理志》提及“陵夷至於战国,遂有七王”,反映当时诸侯争霸的局面。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七王因不满中央削藩政策而联合反叛,最终被周亚夫平定。
南宋追封的七位抗金名将
南宋为表彰高宗时期抗金功臣,追封七人为王:
引申含义(权力分散的象征)
部分文献以“七王”比喻权力分散、缺乏统一领导的状态,如形容政治体制混乱或组织内部争斗。此用法更偏向文学化表达,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总结
“七王”需结合历史背景区分具体指向,常见为战国七雄、汉初叛乱诸侯、南宋追封将领三类,分别对应不同历史事件与政治意图。
《七王》是一个汉字词组,指的是七个君主、统治者。它可以形容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中的七个权力最高的王位。
《七王》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一”和“王”,它们分别表示了“七”这个数词和“王”这个意义为君主的字义。它的总笔画数为9画。
《七王》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史中出现的七个王朝或七个统治者。这个词没有繁体字形式。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是《七王》这个词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太大变化。
1. 这个国家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七王》,每个王朝都给人民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2.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继承了七个王位,成为了《七王》之一。
组词方面,与《七王》相关的词汇有:“王国”、“王朝”、“君主”等。
与《七王》意思相近的词有:“七个君主”、“七个统治者”等。
与《七王》意思相反的词有:“无王”、“无统治者”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