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王的意思、七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王的解释

(1).指七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及至纵横之世,史职犹存。 秦 并七王,而 战国 有《策》。”《晋书·地理志上》:“陵夷至於 战国 ,遂有七王。”原注:“ 韩 、 魏 、 赵 、 燕 、 齐 、 秦 、 楚 。”

(2).指 汉景帝 时 吴 、 楚 、 赵 、 胶西 、 济南 、 菑川 、 胶东 等七个叛乱的诸侯王。 明 徐光启 《闻楚变有感》诗:“我闻 汉景 时,作难自七王。”

(3). 南宋 追封 高宗 时抗金诸将 韩世忠 为 蕲王 、 刘安世 为 鄜王 、 张俊 为 循王 、 岳飞 为 鄂王 、 杨存中 为 和王 、 吴玠 为 涪王 、 吴璘 为 信王 ,合称七王。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下·七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七王”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历史指代的专有名词,主要包含以下两种释义:

一、指西汉“七国之乱”的诸侯王 据《汉书·诸侯王表》记载,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七位诸侯发动叛乱,史称“七王之乱”。这一历史事件中的七位藩王常被简称为“七王”,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关系(参考来源:中华书局《汉书》校注本)。

二、指战国七雄君主 在先秦文献中,“七王”亦可指代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君主。如《史记·六国年表》将秦襄公至秦始皇的历代秦国君主统称为“七王”,这种用法突显了诸侯争霸的时代特征(参考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该词在构词法上属于“数词+统称”的复合结构,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权力集团的集合概念展开。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历史研究领域,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所指对象。

网络扩展解释

“七王”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战国时期的“七国”
    指战国时期的七个主要诸侯国,即韩、魏、赵、燕、齐、秦、楚。这一用法常见于史书,如《晋书·地理志》提及“陵夷至於战国,遂有七王”,反映当时诸侯争霸的局面。

  2.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七王因不满中央削藩政策而联合反叛,最终被周亚夫平定。

  3. 南宋追封的七位抗金名将
    南宋为表彰高宗时期抗金功臣,追封七人为王:

    • 韩世忠(蕲王)、刘安世(鄜王)、张俊(循王)
    • 岳飞(鄂王)、杨存中(和王)、吴玠(涪王)、吴璘(信王)
      此举旨在激励忠义,巩固政权合法性。
  4. 引申含义(权力分散的象征)
    部分文献以“七王”比喻权力分散、缺乏统一领导的状态,如形容政治体制混乱或组织内部争斗。此用法更偏向文学化表达,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总结
“七王”需结合历史背景区分具体指向,常见为战国七雄、汉初叛乱诸侯、南宋追封将领三类,分别对应不同历史事件与政治意图。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团暴虐无道边面参谢成涣翠锦大把得宠东夷風度凤凰挂包故刑黑五类痕累鸿胪寺后咎胡雕剌隳硩葭琯嘉则假招子沮汾凯归楞伽邻家络绎鲁圣露台马主明瓦鸣鸢难然排沮披星桥台青坂青鸾翼齐州诠谛人民内部矛盾三垓散话上清宫石隄时手松气岁比不登镗威同称完备王辅王居万虑无媒吴酸先意承志枭匪嚣华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