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补特伽罗的意思、补特伽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补特伽罗的解释

佛教语。意译为人、众生、数取趣。旧译为“福伽罗”、“弗伽罗”、“富特伽耶”等。《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补特伽罗,数取趣也。”意为屡往五趣轮回者。 章炳麟 《无神论》:“若云由补特伽罗而生,而此补特伽罗者亦復无其自性,是故人我之见必不能立。”参见“ 五恶趣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补特伽罗(音译自梵语pudgala),是佛教哲学核心术语,指代有情众生(即具备心识的生命个体),强调其作为轮回与解脱主体的概念。以下从汉语词典及佛学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


一、音义解析

  1. 词源构成

    “补特伽罗”为梵语pudgala 的音译,古译亦作“福伽罗”“富特伽罗”。玄奘法师在翻译佛经时确立此译名,旨在精准传递“持续流转的生命主体”之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2. 汉语释义

    汉语词典中多定义为:

    “有情”“众生”,即具有情识、能感受苦乐的生命体(《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数取趣”,意指反复(数)投生(取)于六道(趣),体现轮回特性(《俱舍论》卷九)。


二、佛教哲学内涵

  1. 轮回主体 vs 无我

    补特伽罗被视为业力承载者与轮回主体,但佛教同时强调“诸法无我”。为调和这一矛盾,部派佛教(如犊子部)提出“不可说补特伽罗”,即非完全等同于“我”,亦非断灭,属“假名安立”的存在(《异部宗轮论》)。

  2. 与“人我”的关系

    区别于外道执着的永恒实体“神我”,补特伽罗是依五蕴和合而生的假名施设,如《大乘成业论》云:“虽无实我,而由惑业,生死轮回不相杂乱。”。


三、相关术语辨析

概念 与补特伽罗的关系
萨埵(satva) 同指有情众生,但更侧重“勇健”“觉悟”义
命者(jīva) 外道术语,指永恒灵魂,佛教否定其真实性
阿赖耶识 大乘瑜伽行派以第八识为轮回深层依止,补特伽罗为其表层显现

四、现代学术诠释

当代佛学研究强调,补特伽罗是佛教为解释因果连续性而建立的“功能性概念”,而非实体。如印顺法师在《唯识学探源》中指出:“补特伽罗是业果相续的假名,依此成立凡圣流转与还灭。”。


参考资料

  1. 《成唯识论述记》(窥基)
  2.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3. 《阿毗达磨俱舍论》(世亲)
  4. 《异部宗轮论》(世友)
  5. 《大乘成业论》(世亲)
  6. 《唯识学探源》(印顺)

网络扩展解释

“补特伽罗”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 词源与基本含义
    该词为梵语“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或“众生”。其中“数取趣”指“多次往返五趣(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轮回的主体”,即众生在六道中不断转生的假名存在。

  2. 佛教的核心观点
    佛教主张“无我”(即无独立、恒常的自我),因此否认补特伽罗作为真实实体存在。它仅是世俗层面的方便假名,用于解释轮回现象,而非胜义谛中的真实法(真理)。

  3. 与外道的区别
    补特伽罗被列为“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因部分印度哲学派别将其视为实有的灵魂或“我”。佛教则强调其本质为“五取蕴”(色、受、想、行、识)的因缘和合,并无自性。

  4. 哲学延伸意义
    章炳麟在《无神论》中引用此概念,指出若补特伽罗本身无自性,则“人我之见”无法成立。现代讨论中,亦有学者通过它探讨生命主体与意识的关系,例如否定人工智能具备补特伽罗属性的可能性。

补特伽罗是佛教为解释轮回现象而设立的假名概念,既否定其实在性,又为修行提供逻辑基础。其内涵体现了佛教“缘起性空”的核心思想。

别人正在浏览...

拔步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拔俊备而不用碧胫宾傧博地伯娘财忙参讨畅怀谗颊炒聒断方短蓬断弦恶女泛说蜂出并作附庸风雅隔手孤奉圭门荷宠绘真简圭奖掖急敛暴徵金管谨严机要员抉目胥门剧终兰芝老蚌乐佚离袂僇死芒洋眠舆灭没奶乌他逆邪疋娄凭社倾巢而出婘恋神魂蚀本生意失溜疎剌四辖松槛随缘乐唐巾唐帽兔儿不吃窠边草外亲陷怼香厨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