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意译为人、众生、数取趣。旧译为“福伽罗”、“弗伽罗”、“富特伽耶”等。《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补特伽罗,数取趣也。”意为屡往五趣轮回者。 章炳麟 《无神论》:“若云由补特伽罗而生,而此补特伽罗者亦復无其自性,是故人我之见必不能立。”参见“ 五恶趣 ”。
“补特伽罗”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词源与基本含义
该词为梵语“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或“众生”。其中“数取趣”指“多次往返五趣(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轮回的主体”,即众生在六道中不断转生的假名存在。
佛教的核心观点
佛教主张“无我”(即无独立、恒常的自我),因此否认补特伽罗作为真实实体存在。它仅是世俗层面的方便假名,用于解释轮回现象,而非胜义谛中的真实法(真理)。
与外道的区别
补特伽罗被列为“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因部分印度哲学派别将其视为实有的灵魂或“我”。佛教则强调其本质为“五取蕴”(色、受、想、行、识)的因缘和合,并无自性。
哲学延伸意义
章炳麟在《无神论》中引用此概念,指出若补特伽罗本身无自性,则“人我之见”无法成立。现代讨论中,亦有学者通过它探讨生命主体与意识的关系,例如否定人工智能具备补特伽罗属性的可能性。
补特伽罗是佛教为解释轮回现象而设立的假名概念,既否定其实在性,又为修行提供逻辑基础。其内涵体现了佛教“缘起性空”的核心思想。
《补特伽罗》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修辞、比喻和形容词等语境中。它的意思是指补充、补缺,填补空白。
补特伽罗的部首是补(117)和糸(120),总计9个笔画。
补特伽罗一词源自梵语“पूनर्दर्शन”(Pūnardashana),意为“重新展望”或“再度观看”。在传入汉语时,根据音译与意译的考量,形成了现在的补特伽罗。
在繁体字中,补特伽罗的写法为「補特伽羅」。
在古代汉字中,补特伽罗的书写方式可能有一些变化。其中,部分记载在《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補剩迦羅」。
1. 知识的积累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补特伽罗,让我们变得更加全面。
2. 这个故事的结局未知,还有一个补特伽罗需要被揭示出来。
1. 补课(bǔ kè):补充落下的课程。
2. 修补(xiū bǔ):修理或填补物体上的损坏处。
3. 补充(bǔ chōng):增加、添加、补足。
1. 填补(tián bǔ):填充空缺或不完整的部分。
2. 弥补(mí bǔ):为了弥补某种不足而加以补充。
缺乏(quē fá):指缺少、不足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