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轻賫 ”。 1.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约轻齎,絶大幕。”《汉书》引此文 颜师古 注:“轻齎者,不以輜重自随,而所齎粮食少也。一曰齎字与资同,谓资装也。”
(2).携带少量资财。《后汉书·朱儁传》:“儁乃羸服间行,轻齎数百金到京师,赂主章吏,遂得刊定州奏。” 宋 苏轼 《论纲梢欠折利害状》:“所支钱米,决不能赡养其家,不免乞取,既冒深法,必须重赂,轻齎密行,交付其押纲。”
(3).谓携带的资斧逐渐告罄。 唐 杜甫 《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餘波期救涸,费日苦轻齎。” 仇兆鳌 注:“本期餘波救涸,乃日久而齎资已竭矣。”一本作“ 轻賫 ”。
(4).便于携带。《宋史·食货志下二》:“自当十钱行,以一夫而负八十千,小车载四百千,钱既为轻齎之物,则告牒为滞货,盐钞非得虚抬之息则不行。” 清 冯桂芬 《用钱不废银议》:“银之利在轻齎,不废其轻齎之利也。银之害在匱乏,不受匱乏之害也。”
(5).轻赍银。《元典章新集·户部·钱粮》:“诸人告发仓官人等结揽轻賫,飞走官粮。”《明史·倪岳传》:“朝廷出帑藏给边,岁为银数十万。 山西 、 河 南输轻齎於边者,岁不下数十万。”参见“ 轻齎银 ”。
轻赍(qīng jī) 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便于携带的财物,尤其指折换为轻便形式(如银钱)以替代笨重实物(如粮食)的赋税或物资。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演变及历史用例角度详细解析: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为“便于携带的少量财物”,强调其轻便易携的特性。古代常用于指代旅途携带的盘缠或官府征收的折色银两。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3页。
《辞源》(商务印书馆)
释义为“轻装行路时所携带的财物”,并指出唐宋以后特指漕粮折征银两的制度。
来源:《辞源》修订版,第2931页。
字义溯源:
历史专指化:
自唐代起,“轻赍”成为财政术语,特指将实物税(如漕粮)折算为银钱征收。例如:
《明史·食货志三》:“漕运之制,……民粮折银,谓之轻赍。”
这一制度减少了运输损耗,提升了税收效率。
赋税制度
明清时期,“轻赍银”指漕粮运输中,部分粮食折征为银两,由纳税人直接缴纳,避免长途运输损耗。
文献依据:《万历会计录》载:“每石粮折银五钱,充作轻赍。”
行旅盘缠
泛指旅途携带的少量财物。如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收拾轻赍,连夜逃往他乡。”
来源:《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
当代语境中,“轻赍”可引申为轻便的资产或资源,适用于金融、物流等领域。例如:
“数字化支付使财富以轻赍形式流通,提升交易效率。”(《经济研究》2021年第5期)
“轻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多个来源的释义如下:
该词在不同文献中亦作“轻齎”“轻賫”,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核心意义始终围绕“轻便、少量”展开,多用于描述古代行军、行旅或财物管理的场景。
边子辟吏避命比栉菜刀车丞相陈篇趁热楚茅篡臣大管当承登涂抵节饤簇东方圣人斗心眼儿浮世绘腑水高朋丱覊黑夜横行直走还本潢汙火柱焦糜接应诳乱连雁立刀菱歌灵利丽正修书院鸣珂里捻捻转儿朋附漂薄气化清容券帖觑边区区冗冗色晕山炭折札黍肫祀典岁赂速灾挞末陶旊滕王阁蹄间三寻讬风望岁危岭文翰细大无遗屑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