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西漢 時七個以外戚關系把持朝政的家族。《文選·潘嶽<西征賦>》:“窺七貴於 漢 庭,譸一姓之或在。” 李周翰 注:“ 漢 庭七貴: 呂 、 霍 、 上官 、 丁 、 趙 、 傅 、 王 ,并後族也。” 唐 劉知幾 《史通·辨職》:“昔 魯叟 之修《春秋》也,不藉三 桓 之勢; 漢 臣之著《史記》也,無假七貴之權。”
(2). 隋 末, 洛陽 人稱 段達 、 王世充 、 元文都 、 盧楚 、 皇甫無逸 、 郭文懿 、 趙長文 為七貴。見《隋書·越王侗傳》。
(3).泛指權貴。 唐 李白 《流夜郎贈辛判官》詩:“昔在 長安 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 明 何景明 《入京篇》詩:“七貴家連鳳城裡,轉日薰天勢無比。” 清 顧炎武 《酬史庶常可程》詩:“跨驢入 長安 ,七貴相經過。”
“七貴”是一個曆史術語,在不同時期和語境中有具體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西漢時期的“七貴”
指西漢時期七個以外戚身份掌控朝政的家族,具體包括呂氏(呂後家族)、霍氏(霍光家族)、上官氏(上官桀家族)、丁氏、趙氏、傅氏、王氏。這些家族因與皇室聯姻而獲得權勢,長期把持朝政。
隋末洛陽的“七貴”
隋朝末年,洛陽有七位權臣被稱為“七貴”,包括段達、王世充、元文都、盧楚、皇甫無逸、郭文懿、趙長文。他們因政治地位顯赫而得名(見《隋書·越王侗傳》)。
在文學和史書中,“七貴”常被用作權貴階層的代稱。例如:
該詞反映了中國古代外戚幹政的曆史現象,并在文學創作中成為象征權力與階級的典型意象。需注意,不同文獻對“七貴”的具體成員可能略有差異,但核心均指向權勢集團。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隋書》等原始史料。
《七貴》是指貴族中的七個重要地位的人物。在中國古代社會,貴族統治者通常有一些親近的官員或成員,這些人被稱為七貴,代表着統治者的權威和權力。
《七貴》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部首拆分為兩個部分:一邊是十字,一邊是丶。《七貴》的總筆畫數為二十一畫。
《七貴》一詞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屈原》。在《離騷》中,“貴賤高下勿論”一詩中提到了七貴的概念。隨後,《世語》、《左傳》等古籍中也提到了類似的用法。
《七貴》的繁體字為「七貴」。
在古代,字形還未統一标準化,所以存在多種寫法。一種古代寫法是将「貴」字的下面添加一個「囚」字旁,形狀類似「困貴」的字形。
他是皇帝的親信之一,被封為七貴之一。
七貴團體、七貴朝廷、七貴等等
貴族、朝廷官員、皇帝的親信等。
平民、百姓、庶民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