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七步成诗的才能。称人才思敏捷。《北齐书·魏收传》:“詔试 收 为《封禪书》, 收 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 贾思同 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三折:“你虽有万贯财,争如俺七步才。”《镜花缘》第八六回:“闻得老丈诗学有七步之才,想来素日篇什必多,特来求教。” 苏曼殊 《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此视吾国七步之才,至性之作,相去远矣。”参见“ 七步成诗 ”。
“七步之才”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才思敏捷,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高水平的创作。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成语含义
该成语字面意为“七步之内展现的才华”,比喻人在极短时间内展现出卓越的文思或创作能力。常用于褒义语境,形容文学或艺术领域的快速创作能力。
2. 典故来源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为打压弟弟曹植,命其七步内作诗,否则处死。曹植应声赋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中用“豆与萁”隐喻兄弟相残,令曹丕羞愧而赦免其罪。
3. 用法与示例
4. 近义与反义
5. 文化意义
此成语不仅体现对才华的赞美,也隐含对压迫环境下智慧抗争的认可。曹植的故事成为文学史上“急智创作”的经典案例。
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背景或诗歌分析,可查阅《世说新语》原文或相关文学评注。
《七步之才》是一个成语,它指的是一个人的才智和能力非常出众,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或解决复杂问题。
《七步之才》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
- 七(qī):由“一”和“㇒”组成,整体结构简洁明了,包含两笔。
- 步(bù):由“止”和“力”组成,表示行走之意,包含五笔。
《七步之才》最早出现在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用来形容某人才华出众。在繁体字中,不仅字的形状更复杂,结构变化较多。
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时候,字的结构更加复杂,多采用篆刻或隶书来书写。对于《七步之才》这个词来说,笔画结构和现代字相对保持一致。
1. 他的才华确实是《七步之才》,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这个难题。
2. 这位年轻艺术家的绘画水平是《七步之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组词:才智、才能、才华、才艺
近义词:聪明、智慧、才干、能力
反义词:愚笨、无能、无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