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轨。 南朝 梁 沉约 《大观舞歌》:“举无諐则,动无失正。”
“諐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ān zé,属于较为生僻的古代用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了解“则”的更多含义(如连词、量词等),可参考权威字典释义。
《諐则》(xiǎn z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言谈举止合宜得体”。 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得体,大方得宜,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諐则》中的部首分别是言(讠)和贝(贝部),其中“讠”作为独立的部首,表示与言语有关,而“贝”表示宝贵、珍贵。 该词共有11画。
《諐则》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言行”得体的思想的体现。尊重他人,表达尊严,是古代中国人注重的道德准则之一。
《諐则》的繁体字为 《諐則》。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諐则》通常采用篆书或隶书的形式书写,形状会有一些变化,但整体的意思和含义保持一致。
1. 他言谈举止之间总是彬彬有礼,人们都称赞他的《諐则》。
2. 那位老师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言行举止都很《諐则》。
1. 諐和:言语举止得体。
2. 諐文:言谈举止文雅。
3. 諐雅:言行端庄恭敬,符合社会礼仪。
1. 端庄:指言行举止得体合宜。
2. 得体:指舒适得体、合宜。
3. 彬彬有礼:指言谈举止有礼貌、得体。
1. 失礼:指行为举止不得体,不符合社会规范。
2. 粗鲁:指言语行为粗俗、无礼。
3. 不当:指言行举止不适宜、不合时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