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乾菓 ”。1.幹制的果仁果肉。 宋 梅堯臣 《和子華陪宴》詩:“凍醪傾白濁,乾果列紫赤。” 清 富察 敦崇 《燕京歲時記·天地桌》:“百分之前,陳設蜜供一層,蘋果、乾果、饅頭、素菜、年糕各一層,謂之全供。” 老舍 《北京的春節》:“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幹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圓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幹,菱角米……)熬成的。”
2.果實的一大類,包括莢果、堅果、穎果和瘦果。通常指外有硬殼而水分少的果實,如栗子、榛子、核桃等。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又有托小盤賣乾菓子。”
乾果(幹果)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根據權威漢語詞典,“乾果”(現多寫作“幹果”)包含兩層含義:
指脫去水分的果實
通過自然風幹或人工幹燥制成的果品,如葡萄幹、杏幹等。其特點是水分含量低(通常<20%),便于保存且風味濃縮。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422頁。
指堅果類果實
特指具有堅硬外殼、果仁可食用的植物果實,如核桃、杏仁、腰果等。此類果實成熟時果皮幹燥不開裂,屬于閉果的一種。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3卷第132頁。
乾果在植物分類中屬于“幹果類”(dry fruits),與“肉質果”相對,可進一步分為:
來源: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植物志》術語庫(鍊接)。
傳統幹果制作采用曬幹、烘幹或熏制工藝,如新疆葡萄幹、福建桂圓幹,兼具營養與風味。
來源:《中國傳統食品工藝辭典》輕工業出版社,2003年。
堅果類幹果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與微量元素,《本草綱目》記載核桃“補氣養血,潤燥化痰”,杏仁可“潤肺平喘”。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影印版,果部第三十卷。
世界衛生組織(WHO)将堅果類幹果列為“健康零食”,建議每日攝入30克(約一小把),有助于心血管健康。但需注意糖漬或鹽焗加工産品可能增加糖/鈉攝入。
來源:WHO官網健康飲食建議(鍊接)。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植物學分類及文化典籍,内容符合學術規範。部分古籍引用因版權限制未提供鍊接,可通過圖書館或官方數據庫檢索原文。
“乾果”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基本含義
指幹燥的果實或果仁,通常分為兩類:
二、引申含義
部分語境中可比喻塵世財富,如形容經濟狀況改善或財富積累,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三、其他用途
注意:
白璧微瑕百室辦得到不來梅闡究成風斤成渙澄漪春月柳摧絕呆才料當該道儒釋攧窨奉祀輔弼貢實姑夫谷米豪主合埶嘩衆建類交變京倉錦繡前程俊晤空冥良質賣兒鬻女茂選礳石渠歐碧盼辰勾偏昵批扞氣哺哺秦朝人千人萬融悟升汰生像眡祲識趣濕銀首南鳥刷的胎裡紅台庭醰醲退場托天文彩四溢無須之禍遐疆香爐峯廂子賢武械梏醯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