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地掀天的意思、撲地掀天的詳細解釋
撲地掀天的解釋
形容鬧得很兇。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二折:“隻管撲地掀天無了休,着甚麼來由。”
詞語分解
- 撲地的解釋 臉朝下倒在地上詳細解釋.擲地。《三國志·魏志·袁紹傳》“謂見圖構,無何起至溷 * ” 裴松之 注引《英雄記》:“ 紹 以兜鍪撲地曰:‘大丈夫當前鬭死,而入牆閒,豈可得活乎?’”.指跌倒于地方。 金
- 掀天的解釋 翻天。極言聲勢之大。 唐 白居易 《風雨夜泊》詩:“青苔撲地連春雨,白浪掀天盡日風。” 五代 齊己 《贈琴客》詩:“此境此身誰更愛,掀天羯鼓滿 長安 。” 明 康海 《醉花陰·自壽》套曲:“覷的
網絡擴展解釋
“撲地掀天”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pū dì xiān tiān,其核心含義可綜合為以下幾點:
1.基本含義
- 字面指力量極大,能撼動天地,常比喻聲勢或場面極其浩大、激烈。
- 在具體語境中,多用于形容事物或局勢的劇烈動蕩,帶有“鬧得很兇”的引申義。
2.出處與演變
- 最早見于唐代白居易《風雨晚泊》詩句:“青苔撲地連春雨,白浪掀天盡日風”,原描繪自然景象的磅礴。
- 元代關漢卿在《金線池》中引申為形容人際矛盾或混亂局面,如“隻管撲地掀天無了休”。
3.使用場景
- 自然現象:如狂風巨浪、地震等具有強大破壞力的自然場景。
- 社會事件:形容局勢動蕩、矛盾激化或群體性事件的激烈狀态。
- 文學誇張:在詩詞、戲劇中增強語言感染力,例如描述戰争、争鬥等宏大場面。
4.語法與結構
- 屬聯合式成語,作賓語或定語,多用于中性語境。
- 近義詞有“翻天覆地”“驚天動地”,反義詞如“風平浪靜”。
5.例句參考
- “這場抗議活動撲地掀天,持續了數日未平息。”
- “洪水撲地掀天而來,瞬間淹沒了村莊。”
如需更完整的出處解析或例句,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古詩文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撲地掀天》的意思
《撲地掀天》是一個成語,意指非常驚人或令人震驚的事物或事件。它形象地描述了某種力量或情況具有如此強大和誇張的影響力,以至于可以讓地面撲倒,連天空都被翻覆颠倒。
拆分部首和筆畫
《撲地掀天》由三個漢字組成:
- 撲:扌(手)+ 蔔(蔔字底)(共3畫)
- 地:土(土字底)(共3畫)+ 土(土字底)(共3畫)(共6畫)
- 掀:扌(手)+ 㑳(未收錄)(共9畫)
- 天:大(人字底)(共3畫)+一(一)(共1畫)+ 匚(匚)(共2畫)
來源和繁體
《撲地掀天》最早出現于香港電影《操反》的片名中,後來成為了一個廣為流傳的成語。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撲地掀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撲地掀天》的基本結構和含義保持一緻。
例句
1. 這次龍卷風的威力簡直是《撲地掀天》。
2. 他的表演真是讓觀衆們《撲地掀天》。
3. 這個消息傳出去後,整個城市都被《撲地掀天》的力量所震撼。
組詞
1. 上天下地
2. 掀開天窗
3. 撲朔迷離
4. 地動山搖
5. 掀起浪花
近義詞
1. 巨大
2. 驚人
3. 強大
4. 震撼
5. 驚訝
反義詞
1. 平凡
2. 普通
3. 尋常
4. 無足輕重
5. 不引人注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