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譬犹的意思、譬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譬犹的解释

譬如。《礼记·仲尼燕居》:“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倀倀乎,其何之。”《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飢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肠胃,已絶咽喉,岂可为哉!” 明 庄元臣 《叔苴子》卷一:“故观其所餘,可以知其所积,譬犹见落叶而知天下之秋,察葭飞而知四海之春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譬犹"是一个文言虚词,主要用作连词或副词,表示类比、比拟或说明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同”、“好像”、“好比”等意思。它常用于引出比喻或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关联性,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详细解释与用法:

  1. 核心含义 - 表示比喻或类比:

    • 这是“譬犹”最基本和最常见的用法。它连接两个部分,用后一部分(喻体)来形象地说明前一部分(本体),表明两者在某方面具有相似性。
    • 例句: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譬犹火就燥,水就湿也。”(《庄子·山木》) - 这里用“火就燥,水就湿”这种自然现象来比喻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本质区别和必然结果。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譬犹”词条释义及例证。
    • 例句: “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譬犹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三十一章》王弼注本) - 这里用“婴儿之未孩”(还不会笑的婴儿)来比喻“乐杀人者”的幼稚、无知和不成熟。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譬犹”词条释义及例证。
  2. 表示说明或解释关系:

    • 有时“譬犹”用于引出对前文所述情况的解释、说明或进一步阐述,相当于“这就如同”、“这好比是”。
    • 例句: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其若是,孰能御之?…譬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 孟子用“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这个比喻,来说明梁惠王如果不从根本上推行仁政(发政施仁),而想实现“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目标是不可能的、方向错误的。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譬”字下相关释义及引例分析。
  3. 强调关联性或引出结论:

    • 在论证中,“譬犹”可以用于强调两个事物或情况之间的紧密联系,或者通过比喻自然地引出某种结论。
    • 例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贾谊《过秦论》) - 在分析了秦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后,用“抱薪救火”这个比喻来形象地强调和总结这种做法的荒谬性和必然失败的结局。来源:《古文观止》相关篇目注释及分析,常见于各大出版社版本。

“譬犹”是一个典型的文言比拟连词(或副词),其核心功能在于建立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用于打比方、作类比,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事物浅显化,或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它体现了汉语,尤其是古汉语中善于运用比喻进行说理和表达的特点。

网络扩展解释

“譬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比喻或类比,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义

“譬犹”意为“如同”“好比”,常用于通过比喻说明抽象道理或复杂事物。例如《礼记》中“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即以盲人无向导比喻治国无礼的困境。

二、词源与结构

三、用法与场景

  1. 经典文献:常见于说理性文本,如《后汉书》以“疗饥于附子(毒药)”比喻饮鸩止渴的危害。
  2. 现代适用: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增强论述的形象性,如“人际信任破裂,譬犹大厦失基”。

四、英文翻译

可译为“just like”或“as if”,例如“譬犹疗饥于附子”对应“It’s like curing hunger with poisonous aconite”。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近义词(如“譬如”“犹如”)或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阿阇梨抱关鴘转别自毕给初基殚见洽闻诞喜雕搜鲽鹣反齿风丝副板,辅助板,底板戆头掼纱帽股分闺窗幻听回驾徽庸胡桃油贱躬娇媚截道戢伏激诡僦功韏靽开国库灰坤成賫献勒毕俚赖磷乱吕政马良眉鸣玉宴牡鞠孽臣暖男抔土弃毁青罗伞亲寄漆器楸檟驱驾人心不古摄影师市井无赖衰髯霜髫水涝台风枉断乌阑狎黠西府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