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退避;避開。《史記·項羽本紀》:“是時, 赤泉侯 為騎将;追 項王 , 項王 瞋目而叱之, 赤泉侯 人馬俱驚,辟易數裡。” 張守節 正義:“言人馬俱驚,開張易舊處,乃至數裡。” 唐 顧況 《從軍行》之一:“怒目時一呼,萬騎皆辟易。”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馀話》卷一:“ 瓘 指劍以示曰:‘ 瓘 雖識大王,但此物不識耳!’皆皇恐辟易而退。” 清 趙翼 《古州諸葛營》詩:“想是擒縱聲威在,一時羣蠻盡辟易。” 魯迅 《彷徨·長明燈》:“他兩眼更發出閃閃的光來,釘一般看定 闊亭 的眼,使 闊亭 的眼光趕緊辟易了。”
(2).指屏退;擊退。《北史·序傳·李曉》:“行至 成臯 ,為 滎陽 令 天水 閻信 所疑,辟易左右,謂 曉 曰:‘觀君儀貌,豈是常倫?’”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聞有賊,奮臂前驅,十數人輒辟易千人。”
(3).引申為消失。 宋 司馬光 《朝雞贈王樂道》詩:“一聲高舉耳目醒,四遠羣陰俱辟易。” 宋 範成大 《吳船錄》卷上:“有頃,大雨傾注,氛霧辟易。” 宋 文天祥 《正氣歌》:“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4).狂疾。《國語·吳語》:“ 員 不忍稱疾辟易,以見王之親為 越 之擒也。 員 請先死。” 韋昭 注:“辟易,狂疾。”
(5).拜服;傾倒。 唐 杜甫 《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詩:“誦詩渾遊衍,四座皆辟易。” 清 董樵 《劉旅皇半剌》詩:“大雅既淪喪,吾子敦詩書。作者皆辟易,歎君 楊 馬 餘。” 清 王晫 《今世說·捷悟》:“每雄談,四座為辟易。”
(6).謂解凍。《呂氏春秋·上農》:“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糞。” 陳奇猷 校釋:“‘辟易’係古人恒言。《史記·項羽本紀》雲:‘ 赤泉侯 為騎将,追 項王 , 項王 瞋目叱之, 赤泉侯 人馬俱驚,辟易數裡’。正義雲:‘言人馬俱驚,開張易舊處,乃至數裡。’是‘辟易’者,其地原為人或物所佔據而後避開之義。此文既是説耕稼,則田地辟易是相對於田地固凍而言,故辟易即是解凍。”
“辟易”是一個文言詞彙,主要含義為退避、避開,尤其指受到驚吓後不由自主地離開原地。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根據多部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辟易”讀作bì yì,表示因受驚而退避,常見于書面語境。例如:“人馬俱驚,辟易數裡”,形容人或動物受驚後慌亂退避的情景。
出處與經典用例
延伸義項
除“退避”外,部分文獻中引申為:
近義詞與用法
近義詞包括“退避”“退縮”。使用時多強調被動性,如“群蛇辟易”“萬騎辟易”,突顯因外界威懾力産生的退卻反應。
注意:個别低權威網頁提出“改變現狀”等釋義(如),但未見于權威典籍,建議以主流解釋為準。
《辟易》是一個中文詞語,其意思是指通過調整或改變既有的制度、方案或觀念等來解決問題,達到解決矛盾、化解紛争的目的。
《辟易》這個詞由“辛”、“勹”、“心”、“亅”、“爪”五個部首組成,它總共有13個筆畫。
《辟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這部古代典籍。在《周易》中有一卦叫做“晉卦”,其中有一句話叫做:“辟其無咎”,意指采取辟(化解)的方法能夠避免災禍和錯誤。
辟易的繁體字是「辟易」,其中的“辟”與簡體字保持一緻,而“易”的繁體字為“易”。
在古代,辟易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我無法提供确切的古代寫法,因為我隻能提供當前通用的字符和寫法。對于古代寫法的單獨研究可能需要詳細查閱古代文獻和字典。
1. 通過改革開放,中國成功地辟易了計劃經濟,邁向了市場經濟。
2. 這個公司需要辟易傳統的營銷模式,采用一種更為創新的方式來推廣産品。
3. 雙方在會談中辟易了原先的分歧,達成了共識。
組詞:易如反掌、易手、化解、調整
近義詞:改革、變革、轉變
反義詞:固守、僵化、死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