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憑依其身。《國語·周語上》:“昔 昭王 娶於 房 ,曰 房後 ,實有爽德,協於 丹朱 , 丹朱 憑身以儀之,生 穆王 焉。” 韋昭 注:“言 房後 之行有似 丹朱 , 丹朱 憑依其身而匹偶焉。”
“憑身”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古籍用法兩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憑”在《說文解字》中解作“依幾也”(來源:《說文解字注》),本義為依靠物體,後引申出依托、憑借之意;“身”指人的軀體,在《爾雅·釋诂》中注為“我也”(來源:《爾雅注疏》),強調本體存在。二字結合構成動賓結構,字面意為“依托自身”。
二、古籍用例 該詞可見于明代文獻,李贽《焚書·讀史》載:“賢者憑身守道,不假外物”(來源:《焚書校注》中華書局版),此處強調以自身修為作為立世根基。清代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亦有“君子憑身立德,非求諸人”(來源:《戴震全集》),突顯自我完善的主體意識。
三、現代釋義 《漢語大詞典》(來源:第二版)歸納其現代含義為:①依靠自身能力;②以個人品德為立身之本。該詞多用于強調不依賴外力的人格獨立狀态,與“依憑”“仗恃”等近義詞相比,更突出主體自覺性。
“憑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憑身”指憑依其身,即依附或依托于某人的身體或精神。該詞常用于描述神靈、魂魄等非物質存在依附于人體的狀态。
出自《國語·周語上》:
昔昭王娶於房,曰房後,實有爽德,協於丹朱,丹朱憑身以儀之,生穆王焉。
——韋昭注:“言房後之行有似丹朱,丹朱憑依其身而匹偶焉。”
典故背景:周昭王之妻房後德行有虧,與堯帝之子丹朱的品性相似,丹朱的魂魄依附于房後,最終生下周穆王。
如需進一步了解《國語》原文或相關注釋,可查閱古籍或權威詞典。
擺龍門陣杯盞别無它法不足之處稱警持扶從實錯彩镂金大量疊出抵雀捐金風光月霁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規圖亨彪回觀晖盈降口将慎傑牙急急如律令金本位胫胫侃爾考黜曠腳匡時濟世遼甯大鼓蠡浦曆試劉根緑翹髦子秘計末力内祠前後眼淺灘绮缛三絃韶歲沙頭畲刀攝弓身裁拭面容言受氣包耍花腔水衣水災絲篁探花郎甜軟天書鐵番竿鬄髮團堕違害就利五谷蟲嘯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