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台憲的意思、台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台憲的解釋

指禦史台或禦史台官員。《新唐書·王源中傳》:“ 源中 上言:‘臺憲者,紀綱地,府縣責成之所。’” 宋 林逋 《追和集賢李建中工部》:“貧典郡符資月給,老持臺憲減霜稜。”《金史·世宗紀上》:“上謂禦史大夫 李石 曰:‘臺憲固在分别邪正,然内外百司豈謂無人。惟見卿等劾人之罪,不聞舉善。自今宣令監察禦史分路刺舉善惡以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台憲"一詞為古代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曆史用法兩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構成 "台"原指高而平的建築,《說文解字》釋為"觀,四方而高者",後引申為中央官署名,如漢代禦史府改稱禦史台。《辭源》記載自魏晉始,"台"漸成中央監察機構的代稱。"憲"本義為法令,《爾雅》注"憲,法也",後特指禦史職責,《後漢書》有"憲台"之稱謂,代指禦史官職。

二、曆史語義流變

  1. 監察職能專稱:唐宋時期多指禦史台官員,《唐六典》載"台憲之官,職在糾察",特指行使監察權的禦史群體。宋代朱熹《朱子語類》有"台谏當言事"的記載,印證其監察職能。
  2. 司法權象征:明代《大明會典》将"風憲衙門"與司法審判并提,此時"台憲"涵蓋司法監察雙重職能。《明史·職官志》載刑部與都察院并稱"法司",其中都察院官員亦稱台憲。
  3. 禮儀制度體現:《清會典》規定"台憲儀從"規格,反映其作為監察體系代表的禮儀地位,此時詞義延伸至機構權威象征。

三、現代語義承襲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釋義為"古代禦史台的别稱",現代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及古代制度考據領域。中華書局《古代職官漫話》指出該詞在當代的使用場景僅限于專業學術讨論,日常語言中已退出現代漢語常用詞彙體系。

(說明:因該詞屬生僻曆史詞彙,權威詞典釋義較為簡略,故未标注具體網絡參考文獻鍊接。建議查詢《漢語大詞典》實體書第7冊第1273頁,或《中國曆史大辭典》制度史分冊獲取更完整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台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曆史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台憲”指代禦史台或禦史台的官員,屬于古代監察體系中的核心機構或職位。禦史台的主要職能是監督百官、彈劾不法行為,維護朝廷綱紀()。

二、詞源解析

  1. “台”:即禦史台,自秦漢以來為中央監察機構,唐代後職權進一步擴大。
  2. “憲”:本義為法令、法度,此處引申為監察執法的職能()。

三、曆史用例

四、現代延伸

部分資料将“台憲”解釋為“尊奉國家法律”(),但這一說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建議以曆史原義為準。

參考資料

綜合自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敗浥版築筆牀肸向避羞搏逐超格赤衣使者綢缪帳扆寸禀淡霭甸服跌腳捶胸範甑風岚奮迅革勸共主瓜皮歸哭寒山子橫挑賀歲哄然鴻悆荒裔混凝土角尖賈譽解韍階閤金融市場赍遣居處巨川決議魁台老死不相往來利柄烈燒曆聚曆眼李自成隆牡傩鼓平楚頻婆菓鋪面清耳悅心青泖旗傘企瞻全乎日曜日軟和和士兵雙蛾睟天條诘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