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以絕對優勢輕而易舉地壓倒對方。語出《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功易於 太山 破雞子,輕於四馬載鴻毛,此 湯 武 兵也。”《晉書·孫惠傳》:“況履順讨逆,執正伐邪,是 烏獲 摧冰, 賁 育 拉朽,猛獸吞狐, 泰山 壓卵,因風燎原,未足方也。”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二:“及 周世宗 欲收 河東 ,自謂此行若 泰山 壓卵。”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現在欽命 董福祥 提兵十萬,幫助義和團攻打使館,這簡直是 泰山 壓卵之勢,洋人就要逃走,也不行了!”
“泰山壓卵”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ài shān yā luǎn,其核心含義是比喻雙方力量懸殊,強大的一方以絕對優勢輕易壓倒弱小的一方。
釋義與出處
成語字面意思是“泰山壓在蛋上”,源自《晉書·孫惠傳》中“猛獸吞狐,泰山壓卵,因風燎原,未足方也”。它強調以壓倒性力量迅速摧毀對方,常用于描述戰争、競争等場景中的實力差距。
典故背景
西晉時期,孫惠曾用此成語勸谏東海王起兵平亂。他以“泰山壓卵”形容東海王的軍事實力與對手的懸殊差距,最終說服其行動。此外,東漢廣陵王劉荊亦用類似比喻慫恿東海王劉強謀反,暗指勝算極大。
用法與示例
近義與反義
此成語通過誇張的對比(泰山與卵),生動展現力量懸殊的不可逆性,既有曆史典故支撐,也適用于現代競争場景。
《泰山壓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壓力巨大而難以承受。拆分部首為山和卵,共計5個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左傳》,原文是“若是泰山壓卵,吾為之不辭”,形容承受巨大壓力時毫不計較。繁體寫法為「泰山壓卵」。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一些區别。《康熙字典》中将「泰山壓卵」的拆分部首分别為山和..,部首更多時候是用來辨别字的音義和分類。所以在古代的寫法中,部首可能并不是準确的。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形容壓力巨大而難以承受的情況下。例如:他壓力太大了,就像是泰山壓卵一樣,難以承受。
與《泰山壓卵》意思接近的成語有很多,例如《重壓下的磨折》、《山窮水盡》、《懷石飄茵》等等。
與《泰山壓卵》相反的成語是《順風順水》、《事半功倍》等,意思是形容順利輕松,沒有壓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