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蘇武節的意思、蘇武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蘇武節的解釋

指 蘇武 出使 匈奴 時所持的符節。 漢武帝 天 漢 元年, 蘇武 以中郎将使持節出使 匈奴 ,單于留不遣,欲其降, 武 堅貞不屈,持 漢 節牧羊于 北海 畔十九年, 始元 六年得歸,須發盡白。後以“蘇武節”用作忠臣的典故。 宋 文天祥 《正氣歌》:“在 秦 張良 椎,在 漢 蘇武 節。” ********* 《歲暮感憤》詩:“窮塞寒浸 蘇武 節,朝廷宴賜侍中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蘇武節"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與崇高的個人操守。該詞直接關聯西漢使臣蘇武持節不屈的事迹,具體釋義如下:

一、本義與典故來源

指蘇武所持的漢節(使者符信)。據《漢書·蘇武傳》記載,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逼利誘其投降,蘇武始終手持象征漢朝使臣身份的"節杖"(以竹為杆,綴牦牛尾裝飾),堅守氣節。即便被流放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十九年,他仍"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最終持節歸漢。

二、象征意義與引申義

"蘇武節"由此成為中華文化中忠誠、堅貞、不屈精神的象征符號,其内涵包括:

  1. 民族氣節:面對外族脅迫不改志節,維護國家尊嚴。
  2. 個人操守:在極端困境中堅守信念,矢志不渝。
  3. 文化符號:成為後世詩詞、戲曲中歌頌忠義的經典意象(如文天祥《正氣歌》"在漢蘇武節")。

三、權威典籍與學術引用

  1. 《漢書·蘇武傳》(東漢班固撰):

    原始記載蘇武持節事迹,是考證該詞曆史本源的核心文獻。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定義"蘇武節"為"蘇武所持的符節,象征忠貞不屈的節操",并引《漢書》典故佐證。

  3.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強調蘇武節的文化象征意義,指出其代表"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标杆"。

  4. 顧颉剛《漢代學術史略》:

    分析漢代使節制度時,以蘇武持節為例說明符節的政治象征意義。


參考資料原文來源

  1. 班固. 《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3. 中國曆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中國曆史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4. 顧颉剛. 《漢代學術史略》. 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蘇武節”是中國曆史典故,源自西漢蘇武出使匈奴時堅守氣節的事迹。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曆史背景
    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以中郎将身份持節出使匈奴,欲修兩國之好。但匈奴單于扣留蘇武,威逼利誘其投降,蘇武始終不屈。

  2. 核心情節
    蘇武被流放至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匈奴聲稱“羊産羔方可歸漢”。他持漢節(符節)牧羊十九年,節旄盡落仍不離手,以野鼠、草根為食,須發盡白仍堅守氣節。

  3. 象征意義
    該典故成為忠貞不屈的象征,常被後世引用。如文天祥《正氣歌》中“在漢蘇武節”,即借其表達民族氣節。

  4. 曆史考據
    需注意:蘇武為西漢武帝時期人物,非東漢末年(表述有誤)。其歸漢時間為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曆時十九年。

  5. 文化影響
    該典故被收入《漢書·李廣蘇建傳》,成為儒家“忠義”精神的典型代表,曆代詩詞、戲曲多有引用,強化了氣節文化的傳承。

别人正在浏覽...

白厮打冰潔玉清避世沖薄沖動黜邪崇正得中底末頂頭銀兩遁邁犯罰糞丸伏利溝渎慣渎害殺橫賜候賀戶橉阍守郊隧勁吹龛鬖類類連仍撩亂靈火陵謹笭突郦其論批緑蔭蔭杧果馬馱甿俗碾軋牛衣排險抛屍千驷谯诃歧視七十二疑冢丘落全息趨衙喪亡鳝羹失羣送葬蘇白台制唐臨晉帖提毓土疙瘩;土圪ń頹寝萬壑争流無底藏纖美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