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高雅的樂聲。 唐 白居易 《鄧鲂張徹落第》詩:“古琴無俗韻,奏罷無人聽。”
(2).指不工穩的押韻。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法》:“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 郭紹虞 校釋:“《詩說雜記》卷九:‘何謂俗韻?過於奇險,困而貪多,過於率易,雖二韻亦俗者是也。’案, 滄浪 以‘俗韻’列‘俗字’之後,當指‘押韻’之‘韻’。”
(3).鄙俗的情味。 明 陸時雍 《詩鏡總論》:“詩有靈襟,斯無俗趣;有慧口,斯無俗韻矣。”
“俗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讀,具體如下:
指平凡普通的韻律,常用于形容通俗的詩詞、音樂等缺乏高雅或創意的作品。該詞由“俗”(普通、平凡)和“韻”(韻律、情調)組合而成,帶有一定批評色彩。
不高雅的樂聲
指音樂或詩詞中缺乏雅緻的韻律。例如唐代白居易《鄧鲂張徹落第》中寫道:“古琴無俗韻,奏罷無人聽”。
不工穩的押韻
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到,學詩需避免“五俗”,其中第五俗即為“俗韻”,指生硬或粗糙的押韻方式。
鄙俗的情味
形容作品或言行中流露的平庸趣味。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強調:“詩有靈襟,斯無俗韻”,提倡詩歌應脫離庸俗。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滄浪詩話》《詩鏡總論》等典籍,或通過搜索來源獲取完整信息。
俗韻,意為通俗的韻味或風格。拆分部首為亻(人)和音(音律),總共有11個筆畫。該詞來源于文學藝術領域,用來形容一種具有通俗化、平易近人的藝術表現形式。
在繁體字中,俗韻的寫法為「俗韻」,隻是字形略有差異,但仍保留了音律的含義。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通常較為繁複。以俗韻為例,其古時候的寫法為「俗韻」。在古代文字中,每個字都有其獨特的字形和筆畫組合,與現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
以下是對“俗韻”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俗韻”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