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送走旧节候。谓季节更换。 三国 魏 曹丕 《槐赋》:“鸿雁游而送节,凯凤翔而迎时。” 唐 李峤 《十月奉教作》诗:“白藏初送节,元律始迎冬。”白藏,指秋季。
(2).送别使节。 唐 杜甫 《东楼》诗:“传声看驛使,送节向 河 源。” 仇兆鳌 注引 赵汸 曰:“时遣使和好 吐蕃 ,故用 张騫 寻 河 源故事。” 明 何景明 《赠韩亚卿还湖南》诗之二:“送节初临夏,廻旌已逼年。”
(3).送还符节。《晋书·谢玄传》:“ 河 北骚动, 玄 自以处分失所,上疏送节,尽求解所职。”
(4).谓节日送礼。《金6*瓶6*梅词话》第四二回:“他家既先来与咱家孩子送节,咱少不的也买礼过去,与他家长姐送节。”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广东·广州之中秋节》:“节前人亦多买之送亲友,名曰送节。”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送节汉语 快速查询。
送节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指在传统节日期间通过赠送礼物或表达祝福维系人际关系的习俗行为。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义溯源
“送”为动词,表“赠予、传递”;“节”指特定节日或节气。二者结合最早见于《周礼》中“岁时相馈”的记载,指古人在岁时节令互赠礼物的礼俗。
文化功能
作为礼仪载体,送节体现着“礼尚往来”的伦理观,如《礼记·曲礼》所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常见于春节赠年货、中秋送月饼等场景,承载着情感联结与社会关系维护功能。
地域特征
北方地区侧重“送节礼”的物质馈赠,如《燕京岁时记》载“中秋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南方则更强调“送节仪”的程序性,如《清嘉录》记录苏州端午“瓶供蜀葵、石榴等物,谓之端五景”。
现代流变
当代社会仍保留“三节两寿”(春节、端午、中秋及长辈生辰)的送节传统,但馈赠形式从实物拓展至电子礼券等数字化表达,反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这一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见证着中华礼俗文化“因时而变,因俗而化”的生命力。
“送节”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和用法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四类解释:
指季节交替或气候变换,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例如:
指古代送别外交使臣或官员的礼仪行为。例如:
指古代官员主动归还象征权力的符节,表达辞官或卸任的意愿。例如:
现代最常见的含义,特指中国传统节日中晚辈向长辈送礼的习俗,不同地区形式略有差异:
“送节”既有古代诗文中季节更替、外交礼仪的雅致表达,也有现代民间节日送礼的质朴传统。如今该词更多用于描述节日期间亲属间的礼俗互动,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老重礼的核心价值观。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地域习俗,可参考等来源。
傍亮包袱皮秉笔直书避眚不怀好意不抗不卑豺狼野心趁赶吃食讳食畜力词境黨庠澄泥砚低等植物恩结耳聋眼瞎阀门防患于未然法狱分擘耕垦狗刮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龟文孤女寒春珩黻话头溷听胡鳙焦火阶屏扃绢脊神经巨星恐悚款样喇喇忽忽梨饤坐埒等禄奉迷窍貉袖炮祭劈头劈脸谦谢樵途绮襦纨袴裙门沙枣神驾守礼霜露之疾铁黑推唱外求顽锢王休吾俦雾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