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大部洲的意思、四大部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大部洲的解釋

即四大洲。《西遊記》第一回:“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 勝神洲 ,曰西 牛賀洲 ,曰南 贍部洲 ,曰北 俱蘆洲 。”詳“ 四大洲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大部洲是佛教宇宙觀中對于人類所居世界的空間劃分概念,最早見于《阿含經》等經典。漢語語境中,“部洲”指代由鹹海分隔的四大陸地闆塊,各具獨特自然特征與人文屬性。根據《長阿含經》記載,其具體釋義如下:

  1. 東勝神洲(梵語:Purva-videha)

    位于須彌山東方的半月形大陸,因“身形殊勝”得名,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地如半月,人面亦然”。該洲以黃金為地面,居民壽命固定二百五十歲,以稻米為主食,社會形态高度平等。

  2. 南贍部洲(梵語:Jambu-dvipa)

    即人類居住地,在《佛學大辭典》中标注為“土地肥沃,衆生善惡參半”。該洲中心有閻浮提樹,四季分明,衆生需通過修行脫離輪回,是唯一能證悟佛果的領域。

  3. 西牛賀洲(梵語:Apara-godaniya)

    《大唐西域記》音譯作“瞿陀尼”,《漢語大詞典》釋義為“牛貨貿易興盛之地”。此洲地形渾圓如滿月,居民以牛羊交易為業,壽命五百歲,因缺乏佛法傳播而難以解脫。

  4. 北俱蘆洲(梵語:Uttara-kuru)

    《法苑珠林》描述其“人壽千歲,不勞而獲”,在漢語釋義中強調“俱蘆”指代遍地生長的自然作物。該洲社會無私有財産概念,但因物質過于豐裕,衆生缺乏修行動力。

此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逐漸演化,明清時期《西遊記》等文學作品将四大部洲融入叙事框架,強化了其在漢語語義中的哲學内涵與空間象征意義。現代佛學研究認為,該體系反映了古印度對地理空間的認知與宗教理想世界的融合。

(文獻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長阿含經》、佛光山《佛學大詞典》、中華書局《大唐西域記校注》)

網絡擴展解釋

“四大部洲”是佛教經典中的概念,具有宗教和文化層面的特定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佛教經典中的定義

四大部洲源于古印度宇宙觀,指圍繞須彌山分布的四個大洲,分别象征不同社會階層或衆生類型:

  1. 東勝神洲(弗于逮)

    • 特征:形如半月,土地廣袤,居民面如半月,身高約8肘(約4米),壽命250歲。
    • 象征:代表精英階層,福報較高但修行意願較弱。
  2. 南贍部洲(閻浮提)

    • 特征:形似車廂,居民身高3.5-4肘(約1.8-2米),壽命約100歲。
    • 象征:普通民衆階層,福報較少但易生修行之心,釋迦牟尼佛誕生于此洲。
  3. 西牛賀洲(瞿耶尼)

    • 特征:形如滿月,居民身高16肘(約8米),壽命500歲。
    • 象征:外道修行者階層,雖具福報但未達究竟解脫。
  4. 北俱蘆洲(郁單越)

    • 特征:方形土地,居民身高32肘(約16米),壽命1000歲且無夭折。
    • 象征:極樂福地,但因福報過盛缺乏修行動力。

二、現實關聯的解讀

部分學者嘗試将四大部洲與現實地理對應:

三、其他語境中的誤用

少數詞典(如、2)将其解釋為地理學上的四大洲(亞洲、非洲、美洲、歐洲),但這屬于現代簡化表述,與佛教原義無關,需注意區分。

四、文化影響

《西遊記》等文學作品引用了該概念,如開篇提到“東勝神洲傲來國”(孫悟空出生地)、“南贍部洲大唐國”(唐僧出發地)。


提示:若需了解佛教宇宙觀中須彌山、三界等完整體系,可參考《阿含經》或相關佛學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擺老資格崩沮弊穢並頭怖愄不允草囷昌達常斷錯處大鏟鞋單露矴鐵椴樹端兆二一添作五放想紛綸賦金高平格老子根牢蒂固光範還口願花眼會議回祝解骨金雞獎酒遊花沮動劇寇郎官清鄰交蠡酌管窺面洽旁證盤鈴貧居千裡姻緣使線牽清弄泉世人才庫容衛埏陶燒灼感實境損阙骕騻湯羊調攝條憲外來語沃塉五态五羊皮下大夫享味小蓬萊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