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运送谷物。《左传·僖公十三年》:“ 秦 於是乎输粟于 晋 ,自 雍 及 絳 相继。”
(2).古代农户向官府捐纳粮食。《新唐书·食货志一》:“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
(3). 明 清 时,富家子弟为得功名、官职而捐纳财货于官府,称输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纳粟民生高第》:“ 景泰 以后,胄监始有纳马之例,既改为输粟,初不过青衿援例耳。”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输粟富家儿,不识一丁,口尚乳臭。” 明 章懋 《陕西副使静虚潘公墓志铭》:“生子三人,长即 希奭 ,材而克家,以输粟拜散官。”
“输粟”是一个历史性词汇,其含义随时代演变而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指将粮食从一地运输到另一地,多用于古代赈灾或军事补给。例如,《左传·僖公十三年》记载:“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描述了秦国向晋国运送谷物的场景。
在唐代等朝代,“输粟”是赋税制度的一部分。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授田的成年男子每年需缴纳“粟二斛,稻三斛”作为租税。
明清时,富家子弟通过向官府捐纳财货(包括粮食或银钱)换取功名或官职,称为“输粟”。例如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中提到“景泰以后,胄监始有纳马之例,既改为输粟”,王世贞也讽刺这类人“不识一丁,口尚乳臭”。
《输粟》是一个成语,意为向上级或上司奉献米粟,表示讨好或贿赂上级,以谋求私利。
《输粟》由“辶”、“禾”、“米”组成。
辶(chuò)是行走之义,属于动作类部首;
禾(hé)是一种庄稼的代称,属于植物类部首;
米(mǐ)是一种粮食,属于粮食类部首。
《输粟》的总笔画数为10画。
《输粟》最早见于《战国策》,形容贿赂上级的行为。
《输粟》的繁体字为「輸粟」。
在古代汉字中,「输粟」有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写作,例如「輸穌」、「輸粟」等,具体写法因历史发展和书写习惯而有所差异。
他向上级输粟,以期得到一个晋升机会。
输植:指移植庄稼或植物。
输送:指向某个地方或某个人传递或运送物品或信息。
输血:指将血液输送给需要的人。
逢迎、讨好、奉承、献媚。
不阿、不奉、不趋炎附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