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输粟的意思、输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输粟的解释

(1).运送谷物。《左传·僖公十三年》:“ 秦 於是乎输粟于 晋 ,自 雍 及 絳 相继。”

(2).古代农户向官府捐纳粮食。《新唐书·食货志一》:“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

(3). 明 清 时,富家子弟为得功名、官职而捐纳财货于官府,称输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纳粟民生高第》:“ 景泰 以后,胄监始有纳马之例,既改为输粟,初不过青衿援例耳。”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输粟富家儿,不识一丁,口尚乳臭。” 明 章懋 《陕西副使静虚潘公墓志铭》:“生子三人,长即 希奭 ,材而克家,以输粟拜散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输粟是古代汉语中具有制度性含义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缴纳赋税粮食"和"运输军粮"的双重含义。这一概念源于先秦时期,《周礼·地官》记载的"粟米之征"制度,体现了早期国家赋税征收与军事补给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从构词法分析,"输"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委输也",本义为运送物资;"粟"作为五谷之首,《广雅·释草》明确指出其特指未去壳的小米,后引申为粮食统称。二者组合形成的"输粟"概念,完整呈现了古代农耕文明下"纳粮于官"的物质流动过程。

在具体历史应用中,《汉书·食货志》记载的"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属于典型的赋税型输粟,而《三国志·魏书》所述"遣车数千乘输粟以馈蜀军"则属于军事补给型输粟。唐代实行的"和籴法"与宋代"漕运四渠"建设,均是输粟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形态。

网络扩展解释

“输粟”是一个历史性词汇,其含义随时代演变而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一、运送谷物

指将粮食从一地运输到另一地,多用于古代赈灾或军事补给。例如,《左传·僖公十三年》记载:“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描述了秦国向晋国运送谷物的场景。


二、农户向官府缴纳粮食

在唐代等朝代,“输粟”是赋税制度的一部分。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授田的成年男子每年需缴纳“粟二斛,稻三斛”作为租税。


三、明清时期的捐纳制度

明清时,富家子弟通过向官府捐纳财货(包括粮食或银钱)换取功名或官职,称为“输粟”。例如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中提到“景泰以后,胄监始有纳马之例,既改为输粟”,王世贞也讽刺这类人“不识一丁,口尚乳臭”。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白甚么包钞痹症剥削阶级不遑启处补荫蝉花宠别充裕传席脣齿灯亮儿登誉蝶羽鹅口白疮伐兵高风亮节高构宫线扢抖抖河山之德灰飞烟灭虎跃龙腾检才娇滴滴金葩济危拘那夷蓝黑累黍颣丝了戾连肩连阶累任炼厉漉酒巾门衡农歌裒啸浅幭穷侈极奢沙悟浄圣勋饰履手线衰絶吮取四穷嵩崇贪情统御秃发拓扑丸鼓惟利是逐维苏威火山文绮无绝相圃小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