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course on polities;a type of essay in feudal China] 古時指議論當前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的文章。清末科舉廢八股文,用策論代替
就當時政治問題加以論說,提出對策的文章。 宋 代以來各朝常用作科舉試士的項目之一。 宋 蘇轼 《拟進士對禦試策引狀》:“昔祖宗之朝,崇尚辭律,則詩賦之工,曲盡其巧,自 嘉祐 以來,以古文為貴,則策論盛行於世,而詩賦幾至於熄。何者,利之所在,人無不化。”《金史·選舉志一》:“初但試策,後增試論,所謂策論進士也。” 明 張甯 《方洲雜言》:“公以予策論頗優,而經書義不及彼卷,遂以 彭華 為首。”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八股文舊事》:“ 康熙 二年癸卯八月,定試士不用八股時文,用策論制,分二場。”
“策論”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議論文體,主要用于議論時政、提出治國策略。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策論是以政治問題為核心,針對現實矛盾提出解決方案的論說文。其特點是“以論為體,以策為用”,既要有理論分析,也要有可操作的對策。
當代公務員考試《申論》即脫胎于策論,延續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框架。其強調的務實文風和政治敏銳度,仍為公文寫作的重要參考。
注:關于策論的具體寫作技巧和名篇案例,可參考《宋史·馮拯傳》等古籍記載。
《策論》一詞是指用來制定方針、政策或計劃的思考和讨論。它是由“策”和“論”兩個字組成。
《策論》的部首是“竹”和“言”,由于“竹”是四畫部首,“言”是二畫部首,所以《策論》的總筆畫是六畫。
《策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它的使用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曆代的文獻和政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策論》這個詞的使用。
《策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别。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策論》這個詞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在古代,字形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上仍可辨識。
1. 領導經過深思熟慮,屢次研究,《策論》之後,才做出了正确的決策。 2. 這篇《策論》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1. 策略:制定計劃和決策的思考方法。 2. 論述:詳細闡述和讨論的過程。 3. 政策:制定的具體行動方案和規則。 4. 策劃:制定具體計劃并組織實施。
謀略、計策、戰略
坐而待斃、盲目行動、無計可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