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朔奠的意思、朔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朔奠的解釋

謂人死未葬,在朔日以新味祭奠。《禮記·檀弓上》:“有薦新如朔奠。” 孔穎達 疏:“薦新謂未葬中間得新味而薦亡者。如朔奠者,謂未葬前月朔,大奠于殯宮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朔奠”是中國古代喪禮中的一種儀式,具體指在死者未下葬期間,每逢農曆初一(朔日)用新鮮食物進行祭奠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朔奠”指人去世後尚未安葬時,家屬在每月初一(朔日)用應季的新鮮食物舉行祭奠儀式。該儀式屬于古代喪葬禮儀的一部分,旨在表達對逝者的追思。

  2. 字形與讀音

    • 拼音:shuò diàn
    • 結構:“朔”為左右結構,本義指農曆每月初一;“奠”為上下結構,意為陳設祭品。

二、出處與禮制背景

  1. 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檀弓上》:“有薦新如朔奠。” 孔穎達疏注:“薦新謂未葬中間得新味而薦亡者。如朔奠者,謂未葬前月朔,大奠于殯宮者。”
    說明“朔奠”與“薦新”(以新收農作物祭奠)在儀式性質上相似,但時間節點不同。

  2. 儀式特點

    • 時間性:僅在未下葬期間的朔日舉行,區别于常規祭奠。
    • 祭品要求:需使用當季新鮮食物,強調“時令”與“敬意”的結合。

三、相關擴展

  1. 古代喪禮關聯
    朔奠屬于“殡宮之奠”,即在停靈期間進行的系列祭祀之一,與“朝夕奠”“薦新奠”等共同構成複雜的喪葬儀軌。

  2. 文化内涵
    此儀式反映了古人“事死如生”的觀念,通過周期性祭奠維系生者與逝者的聯繫,同時隱含對自然節律的遵循。

四、現代認知

現代漢語中,“朔奠”已非常用詞彙,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傳統禮制探讨中。相關成語如“撲朔迷離”(源自《木蘭詩》)中的“朔”與此處含義不同,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制度,可參考《禮記》原文及漢代以來的注疏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朔奠

朔奠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對去世的人進行悼念和祭奠。

拆分部首和筆畫:朔(月的上部分)的部首是月,它由4畫組成;奠(奠禮)的部首是大,它由9畫組成。

來源:朔奠這個詞起源于古代中國,它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葬禮》一書中,用來描述對逝者舉行的祭祀儀式。

繁體:朔奠的繁體字是「朔奠」,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朔奠的寫法并不完全和現在一樣。在古籍中可以看到一些寫作「搠澱」、「杓坫」或者「筱佃」的記載,但是現在的寫法已經統一為「朔奠」。

例句:他在親人的墓前舉行了莊重的朔奠儀式。

組詞:朔奠可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朔風奠雪」(寒冷的北風吹雪)。

近義詞:悲悼、悼念、祭奠。

反義詞:歡忻、慶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