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朔奠的意思、朔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朔奠的解釋

謂人死未葬,在朔日以新味祭奠。《禮記·檀弓上》:“有薦新如朔奠。” 孔穎達 疏:“薦新謂未葬中間得新味而薦亡者。如朔奠者,謂未葬前月朔,大奠于殯宮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朔奠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朔:《說文解字》釋為“月一日始蘇也”,指農曆每月初一,後引申為“初始”或“北方”(《爾雅·釋訓》)。
  2. 奠:《周禮·天官》記載“奠,置祭也”,本義為置酒食祭祀,後擴展為“奠定、建立”之意(《漢語大詞典》)。

二、文獻用例

  1. 祭祀儀式:古代帝王于每月初一舉行祭祀活動,稱為“朔奠”。如《禮記·曾子問》載“朔奠,諸侯不視牲”,指初一清晨設祭品告慰祖先(來源:《禮記注疏》)。
  2. 方位象征:部分文獻結合“朔”的北方含義,将朔奠與方位禮制關聯。如《漢書·禮樂志》提及“朔奠之位,象天地四時”,反映古代方位祭祀的宇宙觀(來源:《漢書集解》)。
  3. 現代引申:當代語言研究中,該詞偶用于比喻文化傳統的根基性意義,如“禮制朔奠中華文明”(來源:《中國古代禮制研究》)。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周禮》《禮記》等典籍,以及現代學者對古代禮制的研究成果。

網絡擴展解釋

“朔奠”是中國古代喪禮中的一種儀式,具體指在死者未下葬期間,每逢農曆初一(朔日)用新鮮食物進行祭奠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朔奠”指人去世後尚未安葬時,家屬在每月初一(朔日)用應季的新鮮食物舉行祭奠儀式。該儀式屬于古代喪葬禮儀的一部分,旨在表達對逝者的追思。

  2. 字形與讀音

    • 拼音:shuò diàn
    • 結構:“朔”為左右結構,本義指農曆每月初一;“奠”為上下結構,意為陳設祭品。

二、出處與禮制背景

  1. 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檀弓上》:“有薦新如朔奠。” 孔穎達疏注:“薦新謂未葬中間得新味而薦亡者。如朔奠者,謂未葬前月朔,大奠于殯宮者。”
    說明“朔奠”與“薦新”(以新收農作物祭奠)在儀式性質上相似,但時間節點不同。

  2. 儀式特點

    • 時間性:僅在未下葬期間的朔日舉行,區别于常規祭奠。
    • 祭品要求:需使用當季新鮮食物,強調“時令”與“敬意”的結合。

三、相關擴展

  1. 古代喪禮關聯
    朔奠屬于“殡宮之奠”,即在停靈期間進行的系列祭祀之一,與“朝夕奠”“薦新奠”等共同構成複雜的喪葬儀軌。

  2. 文化内涵
    此儀式反映了古人“事死如生”的觀念,通過周期性祭奠維系生者與逝者的聯繫,同時隱含對自然節律的遵循。

四、現代認知

現代漢語中,“朔奠”已非常用詞彙,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傳統禮制探讨中。相關成語如“撲朔迷離”(源自《木蘭詩》)中的“朔”與此處含義不同,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制度,可參考《禮記》原文及漢代以來的注疏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嗟暗牖白鯈筆走龍蛇長機吃吃赤蛾誕漶鼎肉二聲發射極耦合邏輯集成電路負袟恭維官河灌汲佹辯果核韓衆鶴獨何伺浣溪紗瓠丘江程見景生情矯舉疾瘼晶靈隽士僚品令格鄰虛流略流星群履藉率順綠藻蠻鞾毛崽子溟溟摸娑坡道千秋歲巧麗輕省啟舷乞遺全用确乎壤童沙瑤石鎖水星桃花飯條裙辋川微徐渦漩悟物五陣先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