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順昭穆次序而祭祀。《左傳·定公八年》:“冬十月,順祀先公而祈焉。” 杜預 注:“将作大事,欲以順祀取媚。”《史記·周本紀》:“先王之順祀也,有不祭則脩意,有不祀則脩言,有不享則脩文,有不貢則脩名。”《後漢書·質帝紀》:“昔 定公 追正順祀,《春秋》善之。” 李賢 注:“ 魯閔公 立二年而薨,次 僖公 立。 僖 雖是 閔 庶兄,然嘗為 閔 臣,位次當在 閔 下。後 文公 即位,乃進 僖公 神位居 閔 之上。《左傳》曰:‘躋 僖公 ,逆祀也。’ 定公 八年,《經》書:‘從祀先公。’從,順也。順祀謂退 僖 神位於 閔 下。《穀梁》曰:‘從祀先公,貴正也。’”
“順祀”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特定術語,主要含義為按照昭穆制度規定的次序祭祀祖先。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順祀(拼音:shùn sì)指在宗廟祭祀時,嚴格遵循昭穆制度的排列順序進行祭拜。昭穆制度是周代确立的宗法制度,要求祖先神位按“父昭子穆”的輩分左右交替排列,确保長幼有序、禮制分明。
昭穆次序
昭穆制度中,“昭”代表父輩,“穆”代表子輩,祭祀時需依此順序行禮。例如:祖父為昭,父親為穆,孫子再為昭,以此類推。這種排列既體現血緣關系,也維護宗法倫理。
曆史文獻依據
順祀不僅是禮儀程式,更承載着尊祖敬宗的核心價值觀。通過有序祭祀,古人表達對祖先的感恩與追思,同時強化家族内部的等級秩序,維護社會倫理。
曆史上,魯國曾因未按順祀引發争議(如《後漢書·質帝紀》記載),後經調整才符合禮法。這類事件凸顯順祀在古代政治與倫理中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案例,可參考《左傳》《史記》等文獻,或查看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順祀》是指按照規定的禮儀和儀式進行祭祀活動,以示敬意、感恩和祈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是一種重要的方式,人們通過祭祀活動來祈求祖先或神靈的庇佑和保佑。
《順祀》的拆分為「頁」、「示」、「示」、「示」。其中,“頁”為部首,代表紙張的意思;而 “示” 是漢字中的一個偏旁,常常表示禮儀、宗教等相關的意思。
《順祀》共有12個筆畫。
《順祀》古代的祭祀活動很重要,而“順祀”的名稱是根據祭祀活動的傳統方式和序列命名的。在古代,人們會根據儀式的規定順序進行祭祀,所以稱之為“順祀”。
《順祀》的繁體字為「順祀」,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順祀》的古代寫法為「順祀」,其中的「順」字是由「彡」和「八」兩個部分組成,而「彡」在古代寫法中表示毛發的意思。
1. 為了紀念祖先,我們每年都會舉行一次順祀儀式。
2. 孔廟中每天都有人進行順祀,以表達對孔子的崇敬之情。
1. 順序
2. 順利
3. 順從
4. 順應
祭祀、祭拜、供奉
逆祀、不祀、無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