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台的意思、漕台的詳細解釋
漕台的解釋
漕運總督。主管漕糧的取齊、上繳、監押、運輸等。 宋 洪邁 《夷堅支乙志·一明主簿》:“﹝ 劉策 ﹞時春秋已高,侍從中有矜其潦倒者,為移書漕臺,得攝 松溪 主簿。”《官場現形記》第四六回:“漕臺請他喫飯,都是鎖了艙門才去的。”《老殘遊記》第七回:“當年他老爺做過我們的漕臺。”
詞語分解
- 漕的解釋 漕 á 利用水道轉運糧食:漕運(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漕糧。漕河。漕渠。漕船。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台的解釋 台 (①台⑤臺,⑥檯⑦颱) á 高平的建築物:亭台樓閣。 像台的東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燈台。 敬辭,用于稱呼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台鑒。台甫。 量詞:一台戲。 台灣省的簡稱:台胞。台币。 桌
網絡擴展解釋
“漕台”是古代官職“漕運總督”的别稱,主要職責為管理漕糧的征收、運輸及監督等事務。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含義:漕台是“漕運總督”的尊稱,源于宋元時期,明清時成為正式官職。其職能包括漕糧的征收、驗收、押運、河道治理等,确保糧食通過水路安全運抵京城或指定地區。
2.曆史演變
- 宋代起源: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洪邁《夷堅支乙志》記載劉策通過漕台獲得官職。
- 明清制度化:清代漕運總督權力擴大,不僅管理運輸,還兼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銜,可調動軍隊、監察地方官員。
3.職責與地位
- 核心任務:保障漕糧運輸暢通,需親自巡查河道、調度漕船,甚至進京向皇帝彙報。
- 政治地位:漕台在清代官場備受重視,康熙将“漕運”與“三藩”“河務”并列為三大要務;道光帝也親力督導漕務。
4.别稱與尊稱
- 因統領軍隊,漕台又稱“漕帥”,出行儀仗和公文常署“總漕部院”。
5.文學記載
- 除史書外,清代小說《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中均有提及,反映其社會影響力。
“漕台”是古代漕運體系的核心官職,兼具行政、軍事與監察職能,對維護國家經濟命脈至關重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漕台》是一個漢字詞,指的是用于運輸糧食和貨物的碼頭或平台。它由“漕(cao)”和“台(tai)”兩個部分組成。
- “漕”是一個漢字,拆分部首為“氵”(水)和“老”(老人),總共5個筆畫。它的本義是指運輸涉水物品,後來引申為“糧食運輸”。
- “台”是一個漢字,拆分部首為“丨”(立)和“口”(入口),總共4個筆畫。它的本義是指平面,後來引申為“高起的樹木平台”或者“用于指揮、觀察、表演等的平台”。
《漕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史記·律曆志》一文中,意為用于運輸糧食的碼頭或平台。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種繁體寫法是“艸臺”,意思與現代寫法相同。
以下是幾個關于《漕台》的例句:
1. 漕台上整齊地堆放着一大批糧食。
2. 在漕台上,船隻排隊等待裝卸貨物。
與《漕台》相關的組詞包括“漕運”(指運輸糧食)、“碼頭”(指水域旁的裝卸貨區)等。
近義詞可以是“渡口”(指河流或水域通行的地方)或“碼頭”(指裝卸貨物的地方)。
反義詞可能是“平地”(指沒有平台或高起的地面)或“陸地”(指與水域相對的陸上地)。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