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n’t decide which to follow;be undecided in course of action like a rat's head looking two ways] 形容遲疑不決、瞻前顧後
像吳三桂那樣首鼠兩端的人,在初對于 自成本有歸順之心,隻是尚在躊躇觀望而已。——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猶豫不決、動搖不定貌。《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武安 已罷朝,出止車門,召 韓禦史大夫 載,怒曰:‘與 長孺 共一老秃翁,何為首鼠兩端?’”《明史·傅珪傳》:“吾儕死不償責,諸公6*安得首鼠兩端。”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十二章:“首鼠兩端,似不是大論文家的态度。”亦作“ 首施兩端 ”。《後漢書·鄧訓傳》:“先是 小月氏 胡分居塞内,勝兵者二三千騎,皆勇健富強,每與 羌 戰,常以少制多,雖首施兩端, 漢 亦時收其用。” 王念孫 曰:“首施,猶首尾也。首尾兩端,即今人所雲進退無據也。”見《讀書雜志馀編上·後漢書》。 劉大白 《<辭通>序》則謂首鼠、首施都是躊躇的疊韻轉變字。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首鼠兩端漢語 快速查詢。
“首鼠兩端”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該成語形容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或動搖不定,既想選擇這一頭,又想顧及另一頭,無法果斷決策。其字面源自老鼠出洞時探頭探腦、進退不定的姿态(“首鼠”),結合“兩端”比喻兩頭為難的狀态。
最早見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西漢時,武安侯田蚡因政見矛盾指責韓安國:“與長儒共一老秃翁,何為首鼠兩端?”,意為批評對方在争議中态度搖擺,未能明确立場。
成語不僅描述行為上的遲疑,更暗含對人性軟弱、利益權衡或缺乏主見的批判。例如,在政治或人際矛盾中,首鼠兩端者常因懼怕得罪他人或貪圖利益而無法堅定立場,最終可能失去信任。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原文或相關文學解析。
首鼠兩端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在兩個選擇之間猶豫不決、搖擺不定,不敢做出決定或表态。這個成語來自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和文學表達中經常被使用。
首鼠兩端的拆分部首是“鼠”(shǔ)的部首。根據《康熙字典》,鼠的部首是鼠字頭部分。這個成語的拆分筆畫為:首(9畫)、鼠(13畫)兩個字。
首鼠兩端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定鼠症論》一文中。這個成語的源頭和具體來源并不清楚,但其實際意義為“猶豫不決、左右搖動的态度”。
首鼠兩端的繁體寫法為「首鼠兩端」。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首鼠兩端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在典籍中關于這個成語的确切古代寫法并沒有詳細記載。
1. 在面對重要的決策時,他總是首鼠兩端,無法下定決心。
2. 她總是在工作和家庭之間首鼠兩端,無法找到平衡。
3. 他在感情問題上一直首鼠兩端,不知道應該選擇哪個人。
1. 搖擺不定
2. 猶豫不決
3. 遲疑不決
1. 猶豫不決
2. 優柔寡斷
3. 徘徊不決
1. 堅決果斷
2. 毫不猶豫
3. 斷然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