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n’t decide which to follow;be undecided in course of action like a rat's head looking two ways] 形容遲疑不決、瞻前顧後
像吳三桂那樣首鼠兩端的人,在初對于 自成本有歸順之心,隻是尚在躊躇觀望而已。——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猶豫不決、動搖不定貌。《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武安 已罷朝,出止車門,召 韓禦史大夫 載,怒曰:‘與 長孺 共一老秃翁,何為首鼠兩端?’”《明史·傅珪傳》:“吾儕死不償責,諸公6*安得首鼠兩端。”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十二章:“首鼠兩端,似不是大論文家的态度。”亦作“ 首施兩端 ”。《後漢書·鄧訓傳》:“先是 小月氏 胡分居塞内,勝兵者二三千騎,皆勇健富強,每與 羌 戰,常以少制多,雖首施兩端, 漢 亦時收其用。” 王念孫 曰:“首施,猶首尾也。首尾兩端,即今人所雲進退無據也。”見《讀書雜志馀編上·後漢書》。 劉大白 《<辭通>序》則謂首鼠、首施都是躊躇的疊韻轉變字。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首鼠兩端漢語 快速查詢。
“首鼠兩端”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在處理問題時猶豫不決、動搖不定的狀态。該詞最早見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的記載:“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禦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秃翁,何為首鼠兩端?’”這裡描述了田蚡因窦嬰和韓安國在朝廷争論時的态度不決而憤怒質問的情景。
從語義構成看,“首鼠”原指老鼠出洞時探頭張望、進退不定的樣子,引申為瞻前顧後的行為;“兩端”則指事物的兩個極端,暗喻立場或選擇上的矛盾。成語整體傳遞出在矛盾對立中難以取舍的深層含義。例如《漢語大詞典》指出,該詞多用于批評人在重大問題上缺乏決斷力,如“面對改革方案,他始終首鼠兩端,未能明确表态”。
在用法上,“首鼠兩端”屬于貶義表述,常見于書面語。其近義詞包括“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反義詞則為“當機立斷”“斬釘截鐵”。現代漢語中,該成語仍廣泛用于描述政治決策、商業策略或個人選擇中的遲疑現象,例如:“企業并購過程中,管理層若首鼠兩端,極易錯失市場機遇。”
據《成語源流大辭典》考證,這一成語在明清小說中頻繁出現,如《醒世姻緣傳》第六回即有“狄員外首鼠兩端的不肯驟允”的用法,印證了其曆史用法的穩定性。
“首鼠兩端”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該成語形容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或動搖不定,既想選擇這一頭,又想顧及另一頭,無法果斷決策。其字面源自老鼠出洞時探頭探腦、進退不定的姿态(“首鼠”),結合“兩端”比喻兩頭為難的狀态。
最早見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西漢時,武安侯田蚡因政見矛盾指責韓安國:“與長儒共一老秃翁,何為首鼠兩端?”,意為批評對方在争議中态度搖擺,未能明确立場。
成語不僅描述行為上的遲疑,更暗含對人性軟弱、利益權衡或缺乏主見的批判。例如,在政治或人際矛盾中,首鼠兩端者常因懼怕得罪他人或貪圖利益而無法堅定立場,最終可能失去信任。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原文或相關文學解析。
波腳波斯邸怖怯采榮毚檀麤弊大丙丁字街惡徒飛馳匪流雰虹傅翼剛兵公宴管路亥市彙報胡離禍從天上來漸漬駕俗悸駭竟至金山駒驢亢毅曠年誇衆萊塞老而彌堅兩楚煉焦爐理虧心虛鞔革毛道冒進閩徼牛溲馬渤虔恭氣焊琴瑟調和企業經營權日沒日體山源深拗深文巧诋沈滓失教束書書鎮送離聳人聽聞壇壝通官韋馱誣争鄉書難寄習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