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與心違的意思、事與心違的詳細解釋
事與心違的解釋
同“ 事與願違 ”。 宋 歐陽修 《紀德陳情上緻政太傅杜相公》詩:“貌先年老因憂國,事與心違始乞身。” 清 陳維崧 《金菊對芙蓉·姜學在掃墓歸過訪》詞:“相逢暗惹平生恨, 西州 路,事與心違。”
詞語分解
- 事的解釋 事 ì 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現象和活動:事情。事件。事業。 變故:事故(出于某種原因而發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傷等)。事端。 職業:謀事(指找職業)。 關系和責任:你走吧,沒你的事了。 辦法:光着急也
- 心違的解釋 心願沒有達到。 唐 杜甫 《憶昔行》:“秋山眼冷魂未歸,仙賞心違淚交堕。”
網絡擴展解釋
“事與心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 拼音:shì yù xīn wéi(或 shì yǔ xīn wéi,不同來源注音略有差異)。
- 釋義:指事實或行動與内心的願望、想法相違背,即“外在行為與内心意願不一緻”。例如,被迫做違背本心的事,或結果未能達到預期目标。
二、出處與典故
- 最早記載:出自北齊魏收《魏書·王叡傳》:“誠思竭盡力命,以報所受,不謂事與心違,忽嬰重疾。”。
- 文學引用:宋代歐陽修在詩中寫道:“貌先年老因憂國,事與心違始乞身。”,表達因現實與理想沖突而辭官的心境。
三、用法與示例
- 語境:多用于描述理想與現實沖突、言行不一的困境。如清代陳維崧詞中“西州路,事與心違”,暗含無奈與遺憾。
- 語法功能:常作賓語或定語,如“他深感事與心違,最終選擇放棄”。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事與願違、適得其反。
- 反義詞:得心應手、如願以償。
五、與“事與願違”的細微區别
雖然多數文獻将二者視為同義(),但“事與心違”更強調行動與内心的矛盾,而“事與願違”側重結果與願望的背離。例如,前者可用于被迫妥協的場景,後者多指努力後未達目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事與心違
事與心違是指行動與内心的願望和意願不一緻,即事情的發展與個人的期望相背離。它常常用來形容人們經曆了一些無法避免或控制的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意外的結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部首是“言”,筆畫數為7。
來源:《事與心違》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戰國策·齊策一》。
繁體:事與心違(事與心違)
古時候漢字寫法:事與心違
例句:盡管他努力工作了很久,但最終的結果卻事與心違,令他感到非常失望。
組詞:事實、事物、事态
近義詞:事與願違、事與願違、事與願悖
反義詞:心想事成、心想事遂、心想事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