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石蘂 ”。地衣類植物。産于山地,可代茶。 晉 王隱 《晉書·地道記·汲郡》:“ 庾衮 入 林慮山 ,食木實,餌石蕊,得長年也。”《晉書·孝友傳·庾衮》作“石蘂”。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石蕊》:“其狀如花蕊,其味如茶,故名。”
石蕊是一種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涵蓋植物學、化學及藥用領域:
植物學定義
石蕊是地衣類植物,屬于山石蕊科,多生長于山地環境中。其形态呈木狀,分生小枝,顔色灰白或淡黃,早春呈青翠狀态,可代茶飲用。古代文獻如《晉書》記載其可食用,并具有養生功效。
化學應用
石蕊作為酸堿指示劑,是從地衣中提取的藍紫色粉末,變色範圍為pH 4.5~8.3(酸性紅→堿性藍)。其原理是分子結構隨溶液酸堿性改變,導緻顔色變化。常見用途包括實驗室檢測(如石蕊試紙)。
藥用價值
在中藥中,石蕊别名“雲茶”“蒙頂茶”,具有清熱、化痰、涼肝、止血等功效,主治口瘡、咳血、目翳等症。外用可處理刀傷出血。
文化象征
詞語結構上,“石”喻基礎,“蕊”喻精華,組合後象征事物的根本或核心。
石蕊既是山地生長的地衣植物,也是重要的化學試劑和傳統藥材,兼具實用價值與文化意涵。如需更詳細分類或曆史記載,可參考《本草綱目》等來源。
《石蕊》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作人名、地名等。它的意思指的是一種生長在石頭裂縫中的花草。這種花草一般具有堅韌的生命力,在惡劣的環境中依然能夠生長。
《石蕊》的部首是石(石字筆畫為5),蕊(蕊字筆畫為14)。由部首和偏旁組成,組字結構嚴謹。
《石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的人們發現在石頭的拆縫中長出了這種花草,并用《石蕊》這個詞來描述它們。這也正是這種花草生命力頑強的象征。
《石蕊》的繁體字為「石蕊」。
古時候人們寫漢字的方式有所不同。例如,《石蕊》一詞在古代寫作「石蕊」。雖然字形有所差别,但指代的含義是相同的。
1. 他的意志如同石蕊般堅韌不拔。
2. 這片岩石的縫隙中開滿了石蕊的花朵。
3. 她是個石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夠毫不畏懼地堅持下去。
組詞:石楠、石竹、石菊、山蕊。
近義詞:石竹、山蕊。
反義詞:柔弱、脆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