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势均力敌 ”。
“势钧力敌”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shì jūn lì dí,表示双方力量或形势相当,难以分出高低胜负。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强调对立双方在力量、形势或实力上达到平衡状态。其中:
成语最早出自《宋史·苏辙传》,描述北宋时期吕惠卿与王安石的权力斗争:“及势钧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
此处指吕惠卿与王安石原本合作,后因权力相当而互相倾轧。
适用于描述竞争、比赛、对抗等场景,例如:
“势钧力敌”是“势均力敌”的异形词,两者含义完全相同,但“钧”与“均”因通假而混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势均力敌”。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典故或具体应用,可参考《宋史》相关记载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势钧力敌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势平衡,实力相当,互相对抗。
拆分部首和笔画:势(力、乞、力,3画)钧(金、九、五、目,9画)敌(攵、布,5画)。
来源:《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所以不忧不惧也。”这句话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达道义、把握大势,就不会有忧患和恐惧,相反,小人只顾自己的小利,容易遭到困扰和威胁。后来人们将“喻于义”的“喻”字解作“钧”,引申为平衡、相等。因此,“势钧力敌”一词就是由此引申而来的。
繁体写法:勢鈞力敵
古时候汉字写法:勢鈞力敵
例句:双方在这场较量中,势钧力敌,难分胜负。
组词:势力、势均力敌。
近义词:形势懸殊。
反义词:势不两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