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漢書》的并稱。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張茂先 論《史》《漢》,靡靡可聽。” 唐 高適 《遇盧明府有贈》詩:“胸懷豁清夜,《史》《漢》如流泉。” 明 姚士粦 《見隻編》卷上:“嘗見 董 對客猶談説《史》《漢》,評隲 遷 固 短長,亹亹不少休。”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三國志》在《史》《漢》的經驗基礎上完成,號為良史。”
“史漢”是漢語中的一個專有名詞,特指《史記》和《漢書》兩部史學經典的合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史漢”是《史記》(西漢司馬遷著)與《漢書》(東漢班固著)的并稱。這兩部著作均為中國古代紀傳體史書的典範,常被後世學者并提,用于指代早期史學的最高成就。
當代學者如孫犁在《耕堂讀書記》中評價《三國志》時,仍以《史》《漢》為參照,強調其作為“良史”的标杆意義。
“史漢”不僅是對兩部史書的簡稱,更承載了古代史學傳統與文學審美的雙重價值。其并稱現象反映了曆代文人對這兩部經典的高度推崇,以及它們在學術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史漢》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中國曆史上的史書《漢書》。
《史漢》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史”字的部首是口,它的筆畫數是5;“漢”字的部首是氵,它的筆畫數是3。
“史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曆史上的漢朝時期,當時的著作中提及的“曆史”和“漢朝”的相關内容。繁體字形為「史漢」。
古代漢字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史”字在古代的寫法中,上部的“匕”(bǐ)看起來更加像刀刃,而在現代被寫作“ㄕ”。同樣地,“漢”字在古代的寫法中,它的下部曾被寫作“水”(shuǐ)。這些變化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逐漸演變而來。
1. 他翻閱了《史漢》以了解漢朝的曆史。 2. 我正在研究《史漢》中關于皇帝的記載。
史學、曆史、史書、漢學、漢字、漢朝
《漢書》、《漢記》、《漢傳》
其他史書、其他曆史時期的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