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番的意思、土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番的解釋

(1).猶土著,土人。指世居本地的人。含輕視意。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初十》:“ 羅馬 兵官有遊歷 檀香山 而返者,述及百年以前, 檀香山 各島尚有土人四十萬,自 華 民及 歐 人、 美 人來者日多,今土番人口僅存十分之一。” 清 譚嗣同 《仁學》二一:“風化漸開,始有用貝代币者。今 美洲 土番,猶有螺殻錢,即 中國 古時之貝,可為風化初開之證。”

(2).即 吐蕃 。《大藏音義》卷八一引 唐 李泰 《括地志》:“南蠻北接 氐 羌 ,西過南界即 土番 南界,越數重高山峻嶺,涉歷川谷,凡經三數千裡,過 土番 界,度 雪山 南腳即入 東天竺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土番”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綜合理解:

一、基本詞義

  1. 指世居本地的人(含輕視意)
    該詞常被用來指代土著或原住民,但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例如清代文獻中記載,西方殖民者到來後,“土番人口僅存十分之一”。在《紅樓夢》《金瓶梅》等古典小說中,“土番”也被用于稱呼特定人群,如“小土番兒”等。

  2. 即“吐蕃”的曆史異稱
    在唐宋時期,“土番”與“吐蕃”通用,指代青藏高原的古代政權。例如唐代《括地志》提到“土番南界”,即今西藏地區。


二、曆史演變


三、特殊使用語境

在清代台灣,“土番”特指原住民社群。例如河南鄧州有“台灣土番”後裔聚居的“台灣村”,其祖先因清初屯墾政策遷居中原,成為大陸罕見的高山族聚居地。


四、現代語義辨析

建議進一步查閱《括地志》《仁學》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民族史專著以深化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土番的意思

土番是指中國古代稱呼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的總稱,主要指居住在山區和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與内地漢族有所不同。

拆分部首和筆畫

土番的拆分部首是土,拼音tǔ,表示土地;番的拆分部首是田,拼音tián,表示農田。

土的筆畫數是3畫,而番的筆畫數是6畫。

來源和繁體

土番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當時用以指代居住在山區的少數民族,作為對漢族的稱呼。土指土地,番指外邦人。

在繁體中,土番的「番」字可以寫作「野番」,是指生活在野外的外族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土番的寫法有所不同。一種寫法是将「土」寫成「土」,另一種寫法是将「番」寫成「田」。

例句

1. 這個地區的土番們保護着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

2. 探險隊在山區遇到了土番部落的人們。

組詞

1. 土地:指地球表面的陸地。

2. 土著:指居住在某地的原住民。

3. 番禺:廣東省的一個地名,表示古代農田地區。

近義詞

1. 外族:指生活在自己家族以外的其他族群。

2. 山民:指居住在山區的人們。

反義詞

1. 漢族:指中國主要的民族群體,占據了中國大陸的多數人口。

2. 内地:指國家内部的大片土地,與邊疆地區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