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同义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
同训,是传统训诂学术语,指不同的汉字在字典辞书中被用相同的词语(通常是常用词)来解释其核心意义的现象。它反映了汉语词汇系统中意义相近或相通的字词关系,是研究词义关联和语义场的重要材料。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详细解释:
在汉语字典(尤其是古代字书)中,当编者使用完全相同的释义用语来解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字头时,这些字之间即构成“同训”关系。例如:
“初,始也”(卷四·刀部)
“首,始也”(卷九·首部)
此处“初”与“首”均被训释为“始”,二者形成同训关系 。
词义共性
同训字往往在某本义或核心引申义上高度重合。如“美”(《说文·羊部》:“甘也”)与“好”(《说文·女部》:“美也”)均指向“美好”义,构成互训式同训 。
语义场关联
同训群可揭示语义网络中的近义聚合。如《尔雅·释诂》:“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十余字共训为“君”,展现古代统治者的称谓系统 。
训诂经济性原则
用常见词解释生僻字可提升释义效率,如《玉篇》以“善”训“吉”“祥”“瑞”等字。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典型同训如:
“祐,助也”(卷一·示部)
“助,左也”(卷三·力部)
“左,手相左助也”(卷五·左部)
形成“祐-助-左”的同训链 。
《尔雅》(中国最早词典)
全书以同训为纲,如《释言》:“殷、齐,中也”集中地域核心概念 。
现代词典虽较少显性标注同训,但释义用语的重合仍隐含此关系。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
此类设计延续了传统字书通过同训构建语义关联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关于“同训”的含义,综合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同训”指发音相同且含义相同的词语或短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训诂学中,它特指用同一个字解释多个词语的方法,例如《尔雅·释诂》中的“初、基、肇、祖,始也”。
语言学角度
指同义词替换,尤其在古代避讳文化中应用。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提到,避讳时需用“同训”词替代原词(如用“长”替代“高”以避讳身高相关的禁忌)。
训诂学角度
作为《尔雅》的核心训释方法,将多个被释词归为一组,用同一释词解释。例如“初、哉、首、基”等词均被释为“始也”,体现词义共性。
需注意“同训”与“同音词”的差异:前者强调音义皆同,后者仅发音相同而意义不同(如“杜鹃”既指鸟也指花)。
以上内容综合了词典释义、文献用例及语言学分析,主要参考来源为《尔雅》、颜之推著作及现代权威词典。
澳溟包办婚姻苞贮博硕超次车鱼弛隳创观盗塞彫涸斗絶贰豫法绳沸喧風紀凤阙福应高飏歌卖公教逛庙孤经憨痴火海刀山坚穷结诰伎儿进饍举步生风可曾课治厉抚龙扰螺书玫柱镊髩迫劫泼墨紫牵巾清弭情说庆膺秋昊驱课娆恼三申山积波委硕贤汤饭帑钱贪醟恬憺妄口拔舌帷闼文阀五陈贤祠相交相戾邪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