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文達理的意思、通文達理的詳細解釋
通文達理的解釋
謂有學問懂道理。《十二樓·生我樓》第一回:“能詩善賦,通文達理者若此,其他又可知。” 葉聖陶 《城中》:“通文達理的父兄們便這麼說:‘就是天下的學堂全都關完了,甯可讓子弟們永世不識一個字,總不敢去請教宏毅中學!’”
詞語分解
- 通文的解釋 謂知書識字。 明 馮夢龍 《情史·情累·李将仁》:“但得良善人,通文不俗,且家道素康,不藉我活者足矣!” 清 李漁 《風筝誤·鹞誤》:“不怕他通文保母,與那識字梅香。” 清 李漁 《風筝誤·鹞誤
- 達理的解釋 .通達事理;懂道理。《呂氏春秋·不屈》:“察而以達理明義,則察為福矣;察而以飾非惑愚,則察為禍矣。”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上》:“悠哉杳昧,非通神達理者,難可語乎斯道矣。” 隋 王通 《中說·
網絡擴展解釋
“通文達理”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ōng wén dá lǐ,意為“有學問且懂道理”,常用來形容人學識淵博、明辨事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人既通曉文學知識,又具備處事明理的智慧。
- 結構分析:聯合式成語,由“通文”(通曉文辭)和“達理”(通達事理)兩部分組成,強調學識與修養的結合。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
- 最早見于清代李漁《十二樓·生我樓》第一回:“能詩善賦,通文達理者若此,其他又可知。”。
- 明代小說《醋葫蘆》第二回也有用例:“周員外,依你這許多通文達理,我道為些什麼……”。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人的學識與品行,如“他通文達理,深受敬重”。
示例與近義詞
- 造句示例:
- “讀完私塾後,他通文達理,人稱‘小先生’。”。
- “希臘人因通文達理,得以更好地記載曆史。”。
- 近義詞:知書達理、博古通今。
補充說明
- 感情色彩:中性詞,無褒貶傾向。
- 使用頻率: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多用于書面或古典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成語詞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文達理
通文達理是一個成語,意為言辭通順,意義清楚。
拆分部首和筆畫:通(⺩,3畫)文(文,4畫)達(辵,7畫)理(斤,4畫)。
來源:通文達理最早出自《中庸》一書,是《大學》的一部分,是孔子弟子們記錄了他的言行,以及對于道德修養、學問等方面的指導思想。
繁體字:通文達理。
古時候漢字寫法:通文達理。
例句:他的演講語言通文達理,讓人深受啟發。
組詞:通達、文明、理解。
近義詞:辭章、口頭表達、思緒表達。
反義詞:語無倫次、文不對題、失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