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遵循的道德。《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隋书·高熲苏威传论》:“然志尚清俭,体非弘旷,好同恶异,有乖直道,不存易简,未为通德。”
通德的汉语释义及文化解析
一、基本释义
“通德”在汉语中为合成词,由“通”与“德”构成。“通”指贯通、普遍,“德”指道德、品行。合义为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或贯通古今的德行标准。根据《汉语大词典》,“通德”可解作“通行之德”或“共认的美德”。
二、典故与历史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东汉经学家郑玄的典故。郑玄因其学问德行被尊为“通儒”,其后世故居门匾题“通德门”,寓意贯通儒家道德精义(参考《后汉书·郑玄传》)。唐代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记》中亦以“通德”喻指学术与道德的统一。
三、现代语义扩展
现代语境中,“通德”可指代某一领域内公认的伦理规范。例如,医学领域的“医者通德”强调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教育领域则引申为师德规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
四、文化意涵
“通德”蕴含中华文化对道德普遍性的追求,如《礼记·中庸》所述“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强调道德准则的贯通性与实践性。此概念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体系一脉相承。
参考来源
“通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通德(拼音:tōng dé)指共同遵循的道德。这一概念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强调社会普遍认同的伦理准则。例如:
名字寓意
作为姓名时,“通”象征畅通、显达,“德”指道德品质或顺应自然规律的行为准则。组合后寓意“遵循本性、提升自我”,并带有显贵、成功的期许。
文学与历史用例
现代用法中,“通德”也可能指“精通德语”(如提到“精通德语”的表述),但此属词组拆分后的字面理解,非固定词汇含义。
“通德”的核心意义为普世道德准则,既可描述社会伦理(历史文献),也可用于人名或文学意象。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
白旗暴殄天物背公营私贲隅宾侣避权鄙士不世之功草行尘纷尘埋持律辞学蹀鞚锭器东土山扼捥发棠之请浮杯缚茆魂依姜被嘉靖八才子瘠卤恳谈口齗括镞留中不下漫天彻地旄毡没星秤鸟鼠凝虑驽猥签批惬望啓机七条湆沞却老霜圣眷深中隐厚尸变说称庶习庶衍踏斗踏故习常天杪亭驿王宇挖潜文縠文穷问膳宪乌校徽西窗翦烛谐决僁窣析骸以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