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遵循的道德。《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隋书·高熲苏威传论》:“然志尚清俭,体非弘旷,好同恶异,有乖直道,不存易简,未为通德。”
“通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通德(拼音:tōng dé)指共同遵循的道德。这一概念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强调社会普遍认同的伦理准则。例如:
名字寓意
作为姓名时,“通”象征畅通、显达,“德”指道德品质或顺应自然规律的行为准则。组合后寓意“遵循本性、提升自我”,并带有显贵、成功的期许。
文学与历史用例
现代用法中,“通德”也可能指“精通德语”(如提到“精通德语”的表述),但此属词组拆分后的字面理解,非固定词汇含义。
“通德”的核心意义为普世道德准则,既可描述社会伦理(历史文献),也可用于人名或文学意象。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
《通德》是一个常见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为正直。作为一个形容词,它表示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通德》的部首是“言”(yán),表示和言语、表达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7。
《通德》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通”(tōng)为声符字边旁,表示和声音有关;“德”(dé)为义符字旁,表示道德和品质。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人道德优良。
在繁体字中,“通”保持不变,而“德”变为「徳」。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通德》的古体字是「通徳」,通过在“徳”的字旁加上一个“乂”(è)旁,来表示其与道德相关。
以下是几个使用《通德》的例句:
他一直秉持着通德的原则。
一个人的通德决定了他的品格。
与《通德》相关的组词有:通达、通情达理、通顺、通融。
与《通德》近义的词语有:高尚、成德、品德高尚、仁德。
与《通德》反义的词语有:品行恶劣、恶德、不道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