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停閣 ”。
停擱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動詞,其核心含義指事物在行進或發展過程中暫時中止或擱置。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特征及語義辨析三方面進行詳細解析:
中止進行
指動作、事件或進程的暫時性中斷。
例:施工因暴雨停擱數日。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305頁。
擱置未決
強調因故擱置而未能繼續推進,含被動意味。
例:議案在審議階段停擱至今。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18頁。
語義側重
語體與搭配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289頁。
詞語 | 核心差異 | 示例 |
---|---|---|
停擱 | 外力導緻的暫時中斷 | 因資金短缺,建設停擱 |
停滞 | 長期無進展的僵持狀态 | 經濟停滞不前 |
擱置 | 主動放置不理 | 提案被擱置 |
來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421頁。 |
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此事停擱多年,終須了結。”
(注:此例印證“停擱”在近代漢語中已表“長期擱置”之義。)
綜合定義:
“停擱”指受外部因素影響,事物進程被迫暫時中止,隱含後續可能恢複的語義特征,屬書面化表達,多用于正式語境。
“停擱”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基于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解釋:
核心含義
指事物暫時停止或中斷,不再繼續前進或發展。既可描述具體行為(如工作、計劃的中斷),也可形容抽象狀态(如情感冷卻)。
同源詞與變體
“停擱”與“停閣”為同一詞語的不同寫法,含義相通。
低權威來源提到的“擱置争議”屬于特定場景下的用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適用。建議優先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中的經典用例。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或曆史用例,可查看《漢語大詞典》或《朱子全書》相關條目。
拔和班行瘢疣八字眉摽置步落稽彩色攙行奪市嗔怨垂手可得觸類而長刺笄點磨嘟哝奪柄恩庥房戶負官高绛公大夫慣犯過敏唃厮啰海闊天高寰極緝甯今日個進退無措今字擊排冒沒雞婆鈞席慨慷來去匆匆雷填憐貧惜老嵂崒沒下鞘攮颡鵬砂披袍僻執敲棋奇貨清剿窮懸扇馬生還沈敏豕鬣水晶猴子四民歲報塌岸他家托居托情痿瘁祥物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