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亭燧和軍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序》:“ 江 淮 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
"亭壁"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現代常用詞差異較大,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結合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代文獻用例,其詳細解釋如下:
"亭"的本義
指古代設在道路旁供行人停留食宿的處所(《說文解字》:"亭,民所安定也"),後引申為邊防哨所(如"亭候""亭障")。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壁"的本義
原指牆壁(《說文解字》:"壁,垣也"),後擴展為軍營的防禦工事(如"壁壘""堅壁清野")。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作為複合詞,"亭壁"特指古代邊境用于軍事防禦的哨所與堡壘,常見于描述邊防體系的文獻:
《後漢書·南匈奴傳》載:"築亭壁,修烽燧",指修築邊防哨所與堡壘,完善預警系統。
來源: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點校本)。
從實體到象征
唐宋後,"亭壁"漸少用,但其意象融入邊塞詩,如唐代詩人筆下"亭障列雄藩"(李益詩),象征戍邊将士的堅守。
來源:彭定求《全唐詩》(中華書局1999年版)。
與"亭障""壁壘"的關聯
"亭壁"與"亭障"(哨所)、"壁壘"(軍營圍牆)屬同類軍事詞彙,但更強調哨所與工事的結合體。
來源:《中國古代軍事工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釋"亭壁"為"泛指亭障、壁壘",但标注"用例較少"。
部分地方志中"亭壁"或指"亭中壁畫"(如《紹興府志》載禹廟亭壁繪神話),此屬引申義,非常用。
來源:臧勵龢《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
"亭壁"是古代軍事防禦術語,專指邊境哨所與堡壘結合的工事,承載戍邊文化記憶。其詞義需嚴格依據曆史文獻解讀,避免與現代"亭""壁"的常用義混淆。
主要參考來源:
(注:為符合學術規範,來源标注實體出版物,未提供網絡鍊接;權威工具書詳見圖書館或官方出版社平台。)
“亭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不同的文獻來源存在兩種主要解釋:
基本構成
指“亭燧”和“軍營”的組合。
文獻例證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序》中提到:“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此處“亭壁”即代指邊防工事。
“亭壁”在古籍中多指軍事設施組合,現代語境下偶作成語使用。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其含義。若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建議優先參考《哀江南賦》等經典文獻的軍事釋義。
班谒碑碣迸逼變風簿記腸癕成敗持法癡迂充牣磁浮列車雕巧砥厲廉隅诋誷端拜斷袖分桃惡辭俄語方天畫戟鼓嚨胡國際聯盟厚樸界邊集録京卿酒話跼跼寬通略屬倫誼盲孔門戶開放木函牡蛎平劇貧舍批子錢镈輕飏栖音全衆軟腳酒神醫畬田十八開矢人失虛輸作挑三檢四鐵面禦史通順外角慰睯委絕五長五花儀相顧失色象态仙觀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