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itle;subject;topic]∶詩歌或文章的主題、意旨;書籍的标目
讓我們别再談這個題目了吧
(2) [exercise problem;examination question]∶提出來要求解答的問題
練習題目
(3) [excuse;pretext;name]∶借口;名義
(4) [comment to]∶評論;品題
(1).标題;篇目。 漢 王充 《論衡·正說》:“《尚書》《春秋》事較易,略正題目麤粗之説,以照篇中微妙之文。”《隋書·經籍志一》:“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割析辭義,淺薄不經。” 宋 蘇轼 《與潮守王朝請滌書》之二:“請依碑樣,止模刻手書。碑首既有大書十字,碑中不用再寫題目。”
(2).品評。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二》:“﹝ 許邵 ﹞少讀書,雅好三史,善與人論臧否之誤,所題目,皆如其言,世稱‘ 郭 許 之鑒’焉。”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山司徒 ( 山濤 )前後選,殆周遍百官,舉無失才。凡所題目,皆如其言。” 宋 蘇轼 《進何去非備論狀》:“一經題目,決無虛士,書之史冊,足為光華。”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陸魯望 過 張承吉 丹陽 故居,言:‘ 祐 善題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處,此為才子之最也。’餘深愛此言。”
(3).題識;名稱。《北史·念賢傳》:“時行殿初成,未有題目,帝詔近侍各名之,對者非一,莫允帝心。 賢 乃為‘圓極’,帝笑曰:‘正與朕意同。’即名之。” 唐 李尚一 《開業寺碑》:“永言堂構,題目闕如。”
(4).試題;習題。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須中書考試, 陟 令善書者三十人,各令操紙執筆,向席環庭而坐,俱占題目,身自循席,依題口授。” 宋 歐陽修 《進拟禦試應天以實不以文賦》:“題目初出,中外羣臣皆歡然。” 冰心 《晚晴集·記一件最難忘的事情》:“今天, 王老師 給我們出了一個作文題目,是‘記一件最難忘的事情’。”
(5).為問題。 清 李漁 《意中緣·奸囮》:“這又是個難題目了,那有這許多盤纏到那裡去。” 茅盾 《色盲》:“他覺得有些窘了。他很想抛開這個怪難以作答的題目。”
(6).主題;命題。 宋 楊萬裡 《紅錦帶花》詩:“後園初夏無題目,小樹微芳也得詩。”《紅樓夢》第三七回:“亦不可拘定了我們三個人不做,若遇見容易些的題目韻腳,我們也隨便做一首。”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三:“‘跳舞劇’的題目,不適于我們今日的生活。”
(7).指話題。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談話到十點鐘,越談越不精彩,因為題目不能集中,大家都感覺得精神上隔了一座牆,都不願意盡量的發揮自己的意見。” 沙汀 《還鄉記》三:“‘我們溝裡,今年又抓去多少呢?’他接着問,決心換換題目。”
(8).借口;名義。 前蜀 貫休 《送盧舍人》詩之三:“報通三世 釋迦 言,莫将 梁武 為題目。”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姦璫柄國,方陰伺君子之隙,肆其詆排,而羣聚清談,反予以鈎黨之題目,一網打盡。”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六部分二:“一定是先曉得了自己,才借着這題目粘了攏來!”
(9).名堂;花樣。《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其間又有奸詐之徒,就這些貪愛上面,想出個奇巧題目來,做自家妻子不着,裝成圈套,引誘良家子弟,詐他一個小富貴,謂之‘紥火囤’。” 沉從文 《從文自傳·一個老戰兵》:“他們常常是一人手持盾牌單刀,一人使關刀或戈矛,照規矩練‘大刀取耳’‘單戈破牌’或其他有趣厮殺題目。”
(10).指迷信所說的命相。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四:“世傳《滿江紅》詞雲:‘……誰不愛,黃金屋,誰不羨,千鐘祿,奈五行不是這般題目。枉費心神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也不須採藥訪神仙,惟寡欲。’以為 朱文公 所作。餘讀而疑之,以為此特安分無求者之詞耳,決非 文公 口中語。”
(11).見“ 題目正名 ”。
“題目”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考試/練習中的問題
文章/作品的名稱
讨論或研究的主題
其他特殊用法(較少見)
提示: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是前三種含義,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例句中的含義,可提供上下文。
《題目》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指的是對某一事物或問題所提出的要求、要求解答或回答的内容或命題。
《題目》的拆分部首是「目」和「丿」,其中「目」屬于左右結構的部首,「丿」屬于下級結構的部首。而《題目》共有12畫。
《題目》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文獻,用于形容對文稿或文章的标題,表示要求或寫明命題。
《題目》的繁體字為「題目」。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題目》的寫法可能會有一定的變異。但整體上保留了現代漢字相似的基本結構。
1. 這篇作文的《題目》很有深意,引人深思。
2. 我們需要認真思考這個《題目》,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組詞:問題、主題、标題
近義詞:命題、課題
反義詞:解答、答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