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的意思、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的詳細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的解釋
散文篇名。載《孟子·公孫丑下》,篇題後人所加。文中闡明了決定戰争勝負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著名論斷,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全文多用排比、層遞,雄辯有力,一氣呵成。
詞語分解
- 天時的解釋 ∶自然運行的時序天時有愆伏。;;宋; 沈括《夢溪筆談》今天時順正。;;清; 方苞《獄中雜記》 ∶指有利于攻戰的自然氣候條件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必有得天時。是天時不如地利。 天命非為
網絡擴展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是孟子論述戰争勝負與治國理念的核心觀點之一。以下從出處、字面含義、深層思想和現實意義三方面展開解釋:
一、字面含義
- 天時:指有利的作戰時機或自然條件,如季節、天氣等。
- 地利:指地理優勢,包括地形、防禦工事(如城牆、護城河)等。
- 人和:強調人心向背與内部團結,即民衆的支持與凝聚力。
孟子通過舉例說明:即使擁有天時(如適宜攻城的天氣),若缺乏地利(如堅固的城池),仍會失敗;而即便占據地利(如高牆深池),若失去民心(人和),最終也會潰敗。
二、深層思想
- 民本核心:孟子借此強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認為施行仁政才能獲得民衆支持,這是戰争乃至國家存亡的決定性因素。
- 層級關系: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中,人和>地利>天時,凸顯人的主觀能動性高于客觀條件。
- 治國啟示:鞏固政權不能依賴天險或武力,而需通過“仁政”實現民心歸附。
三、現實意義
這一觀點至今仍具指導性:
- 團隊管理:成功需優先保障成員協作與共識,而非僅依賴資源或時機。
- 社會治理:政策制定應關注民衆需求,以“人和”促進穩定發展。
- 個人發展:外部條件(如機遇、環境)固然重要,但内在努力與協作更為關鍵。
孟子的論述不僅是對戰争規律的總結,更是一種強調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對古今社會均有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
這個成語意味着在取得成功時,地理條件和與人的關系比天時更為重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天 - 大字頭、一橫加一撇、共5畫
時 - 寸字頭、一橫、共7畫
不 - 一乍、一橫、共4畫
如 - 市字頭、一橫、共6畫
地 - 土字頭、一橫加一撇、共6畫
利 - 刀字頭、右斜加一捺、共7畫
人 - 人字頭、一橫、共2畫
來源:
《晉書·李密傳》中的“田君行田異然,天時不如人也”是該成語來源。
繁體字:
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古時候漢字寫法)
例句:
她沒有被錄取的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不如人。
組詞:
地利人和、人間地獄、不如人意
近義詞:
天時地利人和
反義詞:
天廢人任、唯勢不唯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