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贤者。因其明乎天理,适乎天性,故称。《庄子·庚桑楚》:“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孟子·尽心上》:“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宋 陈师道 《理究》:“贤而在下谓之天民,贤而在上谓之天吏。” 明 方孝孺 《林泉读书斋铭》:“匪学奚知,匪行奚臻,主敬立诚,卓为天民。”
(2).指人民;普通人。《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墨子·非攻下》:“夫取天之人,以攻天邑,此刺杀天民。” 清 魏源 《长沙秋怀》诗之四:“我本赤子一,天民天自育。”
“天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古代文献和现代解释中综合理解,具体如下:
“天民”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原指“上天所赋予的人民”,即全体国民。这一概念在古代常被用来强调统治者对人民的责任,以及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
指贤者或明理之人
源自《庄子·庚桑楚》:“人之所舍,谓之天民”,意为通晓天理、顺应天性的人。
《孟子·尽心上》进一步解释:“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指有德行的贤者。
指普通人民或百姓
《礼记·王制》中提到“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此处“天民”泛指普通民众,尤其指需要社会关怀的弱势群体。
现代作为人名使用时,“天民”结合了“天”(象征广阔、自然)和“民”(民众),寓意心怀天下、品德高尚。
若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庄子》《孟子》等原著或权威词典。
《天民》这个词指的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天和民。
天的部首是“一”,笔画数为1;民的部首是“二”,笔画数为2。
《天民》一词来源于古代文献,文献中常常用来描述神话传说中的部族人民或人民群众。
《天民》的繁体字写法为「天民」。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古时候《天民》的汉字写法为「天氏」。
1. 古代神话中,天民对于神仙的崇拜是无比虔诚的。
2. 历史长河中,天民不断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族群文化。
可以通过组合其他词汇来创造新的词语,例如:天地、天空、天堂、民众、民族、民主。
与天民意义相近的词语有:众人、百姓、群众、人民。
与天民意义相反的词语很难直接找到,但可以考虑与人神、人上人、贵族等相对立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