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高地迥”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tiān gāo dì jiǒng(注音:ㄊㄧㄢ ㄍㄠ ㄉㄧˋ ㄐㄩㄥˇ),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形容天地極其廣闊高遠,帶有對自然浩瀚或人生境遇的感慨。如《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别序》中“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強調宇宙的無限性。
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後宋代文天祥在《指南錄後序》中亦用“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表達困頓中無處求助的蒼涼感。
除字面意義外,還可隱喻人際疏離、理想遙不可及等抽象概念。如形容“追夢路上天高地迥”,表達前路漫長艱難。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及文學典籍的釋義,更多例句可參考《滕王閣序》原文或相關詩詞解析。
《天高地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天空高遠,地面深遠。形容天和地的遼闊廣闊。
《天高地迥》中的部首分别是
天 - 夕(夕月旁)
高 - 高(高字頭)
地 - 土(土字底)
迥 - 辵/⻌(辵字頭)
《天高地迥》總共有10筆。
《天高地迥》來源于唐代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昨日青門送我來,今朝白髮騎馬回。天地雖高勝不過,心頭萬裡更悠哉!"後人引用其中的"天高地迥",用來描述天地之間的廣闊。在繁體字中,《天高地迥》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代,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根據古籍《說文解字》,《天高地迥》的古漢字寫法如下:
天 - 屮一
高 - 高
地 - 土也
迥 - 辵/⻌夅方丬
他站在高山之巅,仰望着天高地迥的美景。
天高地迥沒有相關的組詞。
天壤之别、天淵之别、天地之别
天地相隔、天地相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