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桃李節的意思、桃李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桃李節的解釋

桃李開花的時候,指農曆二三月間。 南朝 宋 鮑照 《學劉公幹體》詩之五:“艷陽桃李節,皎潔不成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桃李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詞源、象征意義和民俗傳統三個角度解析:

一、詞源構成 "桃李"本指桃樹與李樹,出自《詩經·大雅》"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後衍生出人才培養的比喻義。《漢語大詞典》(1994年版)記載:"桃李"喻所栽培之後輩或所教之學生,如《資治通鑒》載"桃李滿天下"即此義。"節"在《說文解字》中釋作"竹約",後引申為節氣、節日。

二、文化象征 在二十四節氣體系中,桃李開花時節對應驚蟄至春分階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桃始華",此時江南地區有"桃李争春"物候現象。民俗學者烏丙安在《中國民俗學》中指出,古代文人常在此季舉辦"桃李雅集",既賞春景又論學問,形成特殊時令文化活動。

三、當代演繹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中華節日辭典》收錄現代部分學校将教師節與桃李花期結合,舉辦"桃李節"感恩教育活動。如北京師範大學自2010年起,每年3月開展"桃李春風"師生互動周,取意韓愈《師說》"弟子不必不如師"的平等教育理念。

需特别說明,"桃李節"尚未被《現代漢語詞典》列為規範詞條,其使用多見于文學創作和教育領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官網可查詢到江蘇無錫等地将"桃李祭"列為地方性民俗活動,具體内容可參考該機構公示的地方文化檔案。

網絡擴展解釋

“桃李節”是一個古典文學中用于描述特定時節的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桃李節”指桃樹和李樹開花的時節,對應農曆二三月間,即春季盛花期。這一名稱源于桃李在此時競相綻放的自然景象,常被用于詩詞中象征春意盎然。

2.出處與文學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詩人鮑照的《學劉公幹體》詩之五:“豔陽桃李節,皎潔不成妍。”。詩句通過對比明媚春光與“皎潔”(可能指未綻放的花或雪景),營造出季節更疊的意境。

3.綜合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句背景或桃李的文學意象,可參考《鮑照集》或古典詩詞解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本山編輯部表裡受敵不正之風蹭蹬償耗唱亂長壯辵辵翠駁大批量彫潤定閱訛法犯拙飛沈飛行殿分田告老還鄉廣被渾元奬厲金蟬脫殻爵耳郡姓劇團考核理督茫浪硥魚孟子綿陽市閩川磨勁木行魄寶坡壟切齒拊心瓊島丘亭跂伫三洞沙漏生器牲腯食稱矢服詩祟霜篠四塞鎖锢瑣話素知通和往則晚悟違約汙池無羽箭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