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李開花的時候,指農曆二三月間。 南朝 宋 鮑照 《學劉公幹體》詩之五:“艷陽桃李節,皎潔不成妍。”
“桃李節”是一個古典文學中用于描述特定時節的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桃李節”指桃樹和李樹開花的時節,對應農曆二三月間,即春季盛花期。這一名稱源于桃李在此時競相綻放的自然景象,常被用于詩詞中象征春意盎然。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宋詩人鮑照的《學劉公幹體》詩之五:“豔陽桃李節,皎潔不成妍。”。詩句通過對比明媚春光與“皎潔”(可能指未綻放的花或雪景),營造出季節更疊的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句背景或桃李的文學意象,可參考《鮑照集》或古典詩詞解析資料。
桃李節是一個成語,意指學校在某個特定的日子舉行的慶祝活動,以表彰校内表現優秀的學生。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即“桃”和“李”,分别表示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它的拆分部首分别為木和木,筆畫數為4和7。
《桃李節》來源于古代詩人杜甫的名作《登高》。在這首詩中,杜甫用“桃李滿天下”來比喻教育*********。而後來的人們便把“桃李節”引申為校園慶典的代名詞。
繁體字中,《桃李節》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有着不同的寫法,所以《桃李節》在古時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因為資料有限,現在很難确定其具體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與《桃李節》相關的例句:
1. 明天是我們學校的桃李節,我希望能被老師表揚。
2. 今年的桃李節慶祝活動安排非常豐富多彩。
組詞:桃樹、李樹、桃花、李花、節日、表彰、學生、老師
近義詞:表彰典禮、校園盛會
反義詞:失學節、無才無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