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詩之一體。凡起聯相對,而次聯不對者,謂之“偷春體”。言如梅花之先春而開。如 唐 李白 《送友人》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别,孤篷萬裡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杜甫 《一百五日夜對月》詩:“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均是。參閱 宋 魏慶之 《詩人玉屑·詩體下·偷春體》。
“偷春體”是古典詩歌中律詩的一種特殊體裁,其名稱源于梅花“先春而開”的意象,比喻在詩體結構上打破常規對仗順序。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結構特點
偷春體屬于律詩變體,核心特征是首聯對仗而颔聯不對仗(即一、二句對仗,三、四句不對仗),頸聯再恢複對仗,形成“對—不對—對”的獨特結構。傳統律詩通常要求颔聯、頸聯必須對仗,但偷春體通過調整對仗順序,産生錯落有緻的效果。
名稱由來
南宋詩論家魏慶之在《詩人玉屑》中解釋:“謂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 以梅花搶先綻放比喻首聯提前對仗,而颔聯暫緩對仗的破格手法。
典型詩例
注意其他釋義
部分非權威來源可能将“偷春體”誤解為描述男性不忠的成語(如),但此說法缺乏廣泛認可,建議以詩歌術語為準。
偷春體是律詩創作中的一種巧變形式,通過打破常規對仗規則增強藝術表現力,體現了古典詩歌結構的靈活性。
《偷春體》是一個語言诙諧、意味深長的成語,常用來形容春天降臨時大地萬物生機勃勃、花開花落的景象。它含有一種窺探、竊取春天氣息的想象。
《偷春體》的部首是“⺾”(艸)和“身”(躬),總共有16個筆畫。
《偷春體》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它在《紅樓夢》這部經典小說中被大量使用,描述了春天的景象。
《偷春體》的繁體寫法為「竊春體」。
在古代,漢字寫法總體上沒有太大變化,隻是一些細節上的差異。具體查證古代的漢字寫法需要參考相關的古籍或字典。
1. 春天來臨,萬物複蘇,整個大地都沐浴在《偷春體》的歡樂中。
2. 詩人筆下的春天充滿了《偷春體》的美麗與神秘。
組詞:偷窺、春意盎然、春天歡樂。
近義詞:竊探、打扮。
反義詞:春寒、凋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