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虜的意思、通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虜的解釋

與北方的外族勾結。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果報·現報》:“ 嘉靖 末年, 宣 大 總督 楊順 ,以媚 分宜 之故,誣 沉鍊 左道通虜,絞之於市。” 魯迅 《<二心集>序言》:“ 宋 末有所謂‘通虜’, 清 初又有所謂‘通海’,向來就用了這類口實,害過許多人們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通虜”是一個曆史語境中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通虜”指與北方外族勾結的行為,通常帶有叛國或通敵的貶義色彩。其中“虜”是對北方遊牧民族(如匈奴、蒙古等)的泛稱。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1. 明代案例
    明嘉靖年間,宣大總督楊順為讨好權臣嚴嵩(分宜),誣陷沈鍊“左道通虜”,導緻沈鍊被處死。此事記載于沈德符《野獲編·果報·現報》。

  2. 宋、清延伸用法
    魯迅在《二心集》序言中提到,宋末“通虜”與清初“通海”(指勾結海外勢力)類似,均屬政治罪名,常被用作迫害異己的借口。


三、詞義演變

該詞最初特指勾結北方外族,後泛化為政治鬥争中“通敵叛國”的罪名,尤其在宋、明、清等朝代頻繁出現,反映了中原王朝與北方民族的長期沖突。


四、語言結構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曆史事件,可參考《野獲編》或《二心集》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虜

通虜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通”和“虜”兩個字。

意思

通虜的意思是指通向敵方,往來于敵方之間。在古代戰争中,通虜通常指的是與敵方進行交流、傳遞信函、傳達消息等,有時還可能包括與敵方交戰、投降等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通虜的兩個字分别有不同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與繁體

通虜是一個漢語詞彙,最早出現于《周禮·地官司徒》一書中。該書是西周時期的文獻,記載了官職和儀式等内容。通虜在傳統的繁體字中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通虜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其中,“通”字在篆書時期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同時,“虜”字的早期寫法也略有差異。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字形的細節和筆劃的書寫次序上。

例句

1. 他被派去通虜敵軍将領,傳遞我方的戰鬥計劃。

2. 在戰争中,通虜敵方的情報至關重要。

組詞

通虜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組,如:

近義詞和反義詞

通虜的近義詞包括“聯絡敵軍”、“與敵通陳”等,意思與通虜相近。而“閉關自守”、“與敵為敵”等則可以作為通虜的反義詞,意思與通虜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