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體解的意思、體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體解的解釋

(1).古代祭祀、宴飨時,将牲體切割為二十一部分。《國語·周語中》:“體解節折而共飲食之。”《周禮·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殽肉豆”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曰:“羊殽,體解節折也。” 孫诒讓 正義:“今以《禮經》、《春秋》内外傳及 韋 、 杜 、 賈 諸説參互考之,脀解之法蓋有五,而實止四等。一曰全烝,全而薦之,則不解者也……四曰體解,節折謂之折俎,亦謂之殽烝。於七體中,復解前後左右肱股、脊、左右脅,各為三體,則解為二十一體也。凡牲之爓孰者,必體解。”

(2).分解人的肢體。古代酷刑之一。《楚辭·離騷》:“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王逸 注:“雖遭支解,亦不能變。”《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年, 燕 太子丹 患 秦 兵至國,恐,使 荊軻 刺 秦王 。 秦王 覺之,體解 軻 以徇,而使 王翦 、 辛勝 攻 燕 。”

(3).猶解體。比喻人心離散。《元史·世祖紀六》:“臣等久積不平,心離體解。”《續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二年》:“﹝ 呂誨 言﹞今前席詳延,無非藩邸之舊,清途進用,皆出權幸之門。忠良之人,寧無體解。”

(4).理解;領悟。《魏書·樂志》:“時司樂上書,典章有闕,求集中祕羣官議定其事,并訪吏民,有能體解古樂者,與之修廣器數,甄立名品,以諧八音。”《華嚴經·淨行品》:“自歸於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體解”一詞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一、古代祭祀與宴飨禮儀

指将祭祀用的牲體切割為21部分,屬于周代禮制中的“殽烝”或“折俎”。具體方法是将牲體的肱股、脊、脅等部位分解為三體,最終形成21塊,用于祭祀或宴飨場合。
文獻依據:《國語·周語中》《周禮·夏官·小子》均有記載,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詳細考證了切割方式。

二、古代酷刑

指分解人的肢體,為極刑之一。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荊轲刺秦失敗後“體解以徇”,即被肢解示衆。
特點:此刑罰多用于震懾叛亂或重罪,體現古代刑法的殘酷性。

三、比喻人心離散

引申為群體或組織的瓦解,如《元史》中“心離體解”描述臣子對朝廷失去信任,人心渙散的狀态。
應用場景: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政治動蕩或統治危機。

四、理解與領悟

佛教及哲學語境中,指對道理的深刻體悟,如《華嚴經》提到“體解大道,發無上意”,強調通過修行達到對真理的透徹認知。
擴展:此義項在魏晉南北朝文獻中亦有使用,如《魏書·樂志》提及“體解古樂”。


注意: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曆史事件及宗教文獻中的用法,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正義》《史記》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體解的意思

《體解》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理解事物的本質和内涵。它可以用來形容對問題、現象等深入思考并獲得深刻理解。

拆分部首和筆畫

《體解》由部首“⺣”(女)和“解”(jiě)構成。部首“⺣”表示與女性相關的事物,而解(jiě)則表示理解、分析。

體解的總筆畫數為12。

來源

《體解》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表示通過對事物的體悟和解釋來理解其内在規律。後來,這個詞彙逐漸被用于形容對任何事物的深刻理解。

繁體

《體解》的繁體字為「體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體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古籀文中的寫法為「㓂㙞」,而篆文中的寫法為「體解」。

例句

1. 他通過深入研究曆史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體解。

2. 這本書以簡潔且深入的方式體解了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

組詞

- 體驗:通過親身經曆來獲得對某事物或現象的感受和理解。

- 分析:對問題進行細緻的剖析和審查,以便揭示事物的本質。

- 領悟:通過深入思考和體驗,領悟到某個問題或事物的關鍵。

近義詞

領悟、參悟、了解、領會、洞悉

反義詞

困惑、迷惑、無解、不明白、誤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